什么是“历史周期性规律”?
极端的不公平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实现新的相对公平,等等。
在中国,贫富的极度悬殊是历史周期律的驱动力。
历史周期律问题是黄炎培先生在1945在延安向* * *提出的。
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中国能否跳出“兴也无边,亡也骤”的历史周期律。
* * *同志回答:对,这就是民主。
常规编辑
在中国历史的循环中,几乎每一个赢得200-300年长治久安的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通过“均田制”实现相对公平开始的。
在农业社会,“田”就是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像今天的资本一样。
所谓“均田制”,当然是人均无地的土地,而不是有钱的豪门和穷人的土地。
[1]
从中国的历史进程来看,当时混乱之后还在思考治理的中国,不得不补上公平这一课。
孙中山先生还是想平均地权,控制资本,只能比孙中山先生1949做得更好。
中华民族只有补上这一课,才能摆脱1840。
* * *与黄炎培:跳出“盛衰”周期律
自动荡岁月,休整,踏上复兴之路。
与历史上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新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仍然需要补上“现代化”这一课。
中国需要快速建立现代工业,而这需要大规模、快速的积累。
如何在低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积累和对大多数人的公平,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此外,建立新体制的一代人精通中国历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公平-不公平”的循环可能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历史结;他们可能是通过治乱的历史境遇,看到了公平在中国治乱中的作用和分量,知道人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从而试图找到一种能够保证公平,保证中国长治久安,避免历史循环重演的制度。
这种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调动资源,形成了以公平为核心的新体系。
当时只有* * *能够实现资源的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西方国家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再积累过程,并保证积累的财富用于建设中国自己的现代工业。
这种高速积累显然是以抑制消费为代价的。
在这种情况下,公正,尤其是分配的公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当时公平制度的选择既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必然。
通过公平的制度避免历史循环,可能是以* *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人所做的历史探索。
如果把那个变化放在历史的长周期里看,是否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它为中国彻底摆脱历史周期律奠定了基础?
这值得后来者深思,也值得后来者深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