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种常见的古建筑叫“鼓楼”。它和中国传统古建筑有什么区别?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侗寨鼓楼,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侗族人民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形状像多面体的宝塔。一般有20多米高,从1层到顶部,由16根杉木立柱支撑。建筑中央宽阔平坦,约65,438+00平方米,中间用石条筑成的大火坑,四周有木栏杆,还有供休息的长木凳。在建筑的塔尖,有一个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着寨子吉祥平安。建筑的房檐突出,倾斜,给人一种精致优雅的感觉,如飞似跳。

Xi安鼓楼位于Xi安西街北院门南端,东临钟楼。

鼓楼建于清洪武十三年(1380)、康熙三十年(1699)、乾隆五年(1740)。楼上有一面巨大的鼓,每天敲鼓报时,所以叫“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巨鼓早已不在,而于鼓楼却巍然屹立。

Xi鼓楼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楼。它的建筑形式是山重檐上的三滴水。高泰的砖基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各有一个高、宽6米的券洞门。建筑位于基座中央,宽7间,深3间,四周有回廊。一楼腰檐平座,二楼歇息于山顶,重檐,铺绿琉璃瓦。建筑的屋檐和座椅用青绿色的彩绘拱门装饰,使建筑的整体建筑层次分明,宽阔。青砖楼梯楼位于砖砌桥台两侧,一楼西侧有木楼梯可爬楼二楼。该建筑南檐中间有一块蓝底金字红边的匾额,是陕西巡抚张凯重修该建筑后仿乾隆皇帝的“御笔”所作。北檐正中挂匾,天上闻。据说是咸宁的李云宽写的。两块牌匾不仅说明了建筑的意义,也让它充满了生机和宏伟。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现在文物管理部门已经开始修复。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对鼓楼进行了多次修缮,到了90年代,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恢复“晨钟暮鼓”,Xi安决定对1996鼓楼鼓面进行复制。再现鼓高1.8m,直径2.83m,采用全优质牛皮制作。腹部直径3.43米,重1.5吨。有1996泡沫钉,寓意1996的系统,加上四个铜环***2000,象征2000年,激励人们进入21世纪。这鼓声音洪亮浑厚,重锤之下十里外都能听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鼓。钟楼与鼓楼之间,开放为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点缀其间,独特的声光喷泉时而变幻,是古城中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鼓楼的建筑结构为两层,重檐三层。前面(南面)有七个房间。有三个房间的深度,和一个在周围的回廊。按柱距分,正面九间,侧面七间,古代建筑俗称“七房九厅”。屋顶铺着修剪整齐的灰瓦,建筑地基雄伟庄严,除了两端和尾部没有其他装饰。

鼓楼的结构技术在套用唐代风格和宋代建筑规则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创新。整个建筑结构没有一个钉子,建筑的屋檐和座椅都采用斗拱结构原理。建筑外观宏伟、古朴、美观,赋予了强烈的民族特色。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皇冠。早在汉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许多种屋顶,如福殿、斜山、杭山和简佩筠。在封建社会,屋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是统治阶级为提高自己的尊严和权威而垄断的一种形式:重檐殿最受尊崇,如故宫的太和殿;重檐山是第二种,如天安门广场。鼓楼的屋顶形式是“歇山顶”,与天安门广场一样,但比它高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