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计划的时期划分

由于标准不同,划分五年计划的历史阶段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本文从五年计划本身出发,从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变革等方面把握五年计划的发展脉络,将十一个五年计划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到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是第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工业化浪潮的影响,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成为政府和经济个体在这一时期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标。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一阶段公有制的比重不断上升。到第四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基本实现了统一,其他所有制特别是私有制在这一时期逐步被消灭,退出所有制结构。此外,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与公有制相匹配的具有鲜明苏联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完善,成为控制经济运行的唯一合法机制,市场的作用越来越被忽视,最终被完全排除在资源配置方式之外。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化水平虽然有所提高,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但发展水平很低,人均财富增长有限。甚至到了后期,由于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国民经济一度倒退,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甚至倒退。下文讨论了每个五年计划的背景、执行和完成情况。

第五个五年计划-第八个五年计划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到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是第二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在经济发展观上,从过分追求工业化发展水平到经济全面发展,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合理发展,而不是单一的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也开始被关注。过去纯经济规划的五年计划开始加入社会发展的内容,五年计划开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计划,标志着发展标准的重要变化。在所有制结构上,这一阶段见证了文革后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时期,原有的单一公有制被打破,多种所有制局面重新确立。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因此这一时期呈现出所有制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经济运行体制方面,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作用重新得到重视,并成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力量,计划手段逐渐弱化,政府的经济职能从微观计划者转变为宏观调控者。可以说,这种计划和市场力量的逆转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大特点。此外,在改革的推动下,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九个五年计划-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九五(1996-2000)到十一五(2006-2010)是第三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发展理念不断转变,从第二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进步的发展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受发达国家发展观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观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单纯注重物质发展到注重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成为发展的核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终极追求目标。在所有制和经济运行体制方面,这一时期继续深化第二时期的改革,深化了各个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触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理念的飞跃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