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真相
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是天下,所谓“遍天下,是王之地,地之岸,是王之臣”,以及“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起源于西周的封建制度,确立了皇帝的封号制度。直到西汉初期,仍有裂土封王的传统习俗。后来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历代都有通过通婚、册封等方式矮化拉拢各国的传统,只要有求和之意,能够口头臣服。
这些做法,在现代人看来,似乎很可笑,但在当时,却不愧为一种相对巧妙的处理方式。他们一方面保全了中央王权的尊严和地位,另一方面价格和成本都很低,只有遇到来自外国的强烈敌意和侵略野心才会失败。
几千年来,中华帝国像滚雪球一样在亚洲东部蓬勃发展。皇帝成为“天下”的* * *主,接受臣民和外族的崇拜,调解各邦之间的矛盾。
鸦片战争前,英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大航海时代,海洋成为推动欧洲香料贸易追击的助推器。新大陆的发现将这一运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随之而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在这样一个好的时间和地点步入了现代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从一个王国演变成了大英帝国。此时此刻,在中华帝国中,封建君主集权制表面上仍然强有力地延续着它的生命。
知道了这一点,就能理解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英国大使不愿三敬九叩,是天朝无法容忍的,是对中华帝国存在的伦理基石的挑战。从雍正帝当时的态度来看,已经是大赦了。
对于英国来说,不能三拜九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它当然不希望自己无缘无故地被矮化。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一个骗局。两个帝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的方式看待对方,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对方的事情。结果可想而知。
影片中让人无法认同的是,编剧居然为英国的鸦片贸易辩护,全片的立场和观点飘忽不定。他先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说鸦片伤害了中国人民,否认鸦片贸易的合法性,然后又指责英国的必要性,并为自己是反对鸦片贸易以维护正义法律的天主教徒辩护。这种漂移充斥全片,成为最大的败笔。
写作的另一大要点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强者,就是正确的,即使不是那么正确,也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而弱者及时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也是可笑的。这种观点也充斥着整部电影。
此外,作者根本不接受入乡随俗的基本观点,武断地认定义法不交出凶手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法律太过残酷,完全无视被害人的生命和应当遵守的地方法律。这一刻,作家抛弃了英国应该平等相处的外交原则,支持用千里之外的英国法律解决中国的刑事案件,简直是世界大记录。
当然,两个阶段的文明碰撞,先进的文明当然有权利嘲笑落后的文明。但这种嘲讽从高级文明的角度来看同样可笑。今天大英帝国在西山上夕阳西下,也遇到了同样的虎落平阳被狗欺负的情况。作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视频素材几乎都来自于其他的故事片和电影,音乐也比较熟悉。唯一原创的是评论,结果是断肢,没有明确的主题和视角。
影片看似在嘲笑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但考察解说词的语气和编剧的写作心理,不难发现他是在利用这些弱点和缺陷来讽刺中国文化中的弱点和缺陷,让人不禁怀疑他到底是好气还是好笑。
客观回顾历史,鸦片战争让中国被动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但先进文明的载体是野蛮的方式,难以避免相对落后文明的本能反抗。另一方面,先进的文明本身并不像作家心中所鼓吹的那样完美,却依然以邪恶的手段滋生着文明的主体,这让人不禁怀疑这场战争是否如作家等粉饰者极力捍卫的那样正义。
在今天人类所能认知的宇宙范围内,很难找到其他与人类拥有同样文明和智慧的生物。但如果有一天,高文明所谓的智慧外星人真的像大英帝国对待中华帝国一样对待地球上的人类,我想知道什么样的人会为战争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