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是如何发展成世界性的“毒窝”的?历史是什么?

提到金三角,人们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恶名昭彰。是的,金三角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毒品窝点,每年从这里生产出数量惊人的毒品。通过不断的转运和贩卖,金三角的毒品销往世界各地,影响了上万个家庭,从而留下了非常丑陋的印象。那么这片土地是什么时候和毒品扯上关系的呢?它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毒窝的?它有着怎样的历史?

首先要知道,所谓金三角,是指穿越泰国、缅甸、老挝边境地区的三角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势力盘根错节,法制建设极其落后。金三角大约20万平方公里,这里土壤肥沃,水肥条件非常好,特别适合种植农作物。1825年,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离万里不远的这片土地。考察结束后,他们认为这里特别适合种植鸦片,于是东印度公司提供了大量罂粟种子。他们用武力或其他手段强迫当地少数民族种植鸦片。东印度公司在这里种植的鸦片数量可以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每年收获的鸦片由东印度公司加工后销往海外,相当一部分产量由英国军舰护送到中国,毒害中国的学者和工商业。而这就是金三角成为天下毒窝的开始。

鸦片不仅危害中国,也危害整个东南亚。由于英军的欺凌,泰国被迫降低鸦片关税。曾经,金三角的鸦片大量流入泰国市场。为防止白银外流,泰国宣布放开中国鸦片种植,以达到自产自销的目的。

因为当时复杂的世界环境,金三角生产的鸦片受影响的面积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1949以后,金三角的毒品销路拓宽了,种植也越来越大。从65438年到0949年,盘踞在西南的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打败,部分残部穿过令人生畏的原始森林到达金三角。经过与当地土著的血战,我终于在这里定居下来。有大量的伤残军人,他们得不到政府的补给。由于生计所迫,他们只能做最赚钱的鸦片生意来购买食物和武器,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国民党军队残余实行以毒养军、以毒护军的方针,金三角鸦片种植和走私数量剧增。在金三角,残军将毒品交易制度化,开始大量生产加工毒品。残军对种植鸦片的当地人征收鸦片税,当地农民要把鸦片产量的20%到30%交给残军(这也是后来当地人驱逐残军的原因之一)。军队残余不仅进行贩毒,还建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残军学校有两个不知名的年轻人,后来成了世界级毒枭?罗星汉和坤沙。罗星汉是一个勇敢的人。据说他的祖先是李咏的副官。此人可能继承了祖上的三明治技艺,在混乱的金三角地区强行组织了一支自己的队伍,靠保护毒品和开厂生产海洛因发家致富。在罗星汉手里,金三角的毒品规模进一步扩大,除了贩卖鸦片,海洛因也开始大量生产。罗星汉在1973被逮捕。作为一名高级政治犯,他一直被关押,直到因对缅甸的解体做出突出贡献而被赦免。

虽然罗星汉不如坤沙有名,但它开创的模式却被后者模仿。而坤沙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毒枭,而且其国际名头也相当响亮。坤沙,又名张启福,是土司的儿子,很早就继承了土司的职位。坤沙在伤残军军事学院度过了青春,毕业后成为伤残军的一员,从事贩毒活动。1960之后,随着军队的残余势力逐渐撤回台省,坤沙回到家乡建立武装。1967年坤沙与罗星汉大战期间,获胜的坤沙控制了金三角70%的毒品生产和转运业务,因此他自称鸦片大王。坤沙在金三角的山区建立了许多毒品加工厂。他招募大量技术人员在深山老林中制造海洛因,从中牟取暴利。

坤沙治下的金三角发展已经达到顶峰。80年代初,金三角毒品产量约700吨,1988年飙升至1200吨,1989年翻了一番,191年突破3000吨。由于产品质量高,金三角的药品已经成为优质药品的代名词。来自世界各地的毒枭不远万里来到坤沙加入贩毒势力,金三角毒贩数量激增,形成了臭名昭著的毒窝。而且这个毒窝不仅仅是毒品走私,人口贩卖,色情赌博,所有见不得人的交易都会在这里进行。别看这个地方。大部分都是破旧的竹楼,但能在这里消费的大多是有钱人,很多都来自中国。繁荣会衰退。坤沙集团向政府军投降后,金三角的毒品网络也随之瓦解。许多毒品工厂被政府军摧毁,以种植鸦片为生的人也转行种植茶叶和发展当地旅游业为生。然而,虽然政府军一直在努力消灭当地的毒贩,但金三角的毒品仍然大得不能掉,这仍然是三国领导人非常头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