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

门头装饰的形式由最初的悬挂招牌演变而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记录了它。当时的表达方式极其简单,就是把悬挂的招牌和商品名称结合起来,直接明确店铺的经营范围和内容,让人一目了然。比如把葫芦作为储药器皿,作为药店的标志,挂在街边或药店门前,就是原始的门头装饰艺术。

自唐代以来,灯笼在中国开始流行,晚上点亮,这是一种显眼的形式。各行各业的灯笼形状也相当多样,比如挂在餐厅的灯笼形状像酒瓶;灯笼数量急,颜色精致。灯笼的数量代表了店铺的级别(就像今天酒店的“星级”级别),不同的颜色表明了店铺管理的特点。那时候,人们去餐馆吃饭,都是先四处找灯笼找自己的餐馆。还有绣有图案或店名的彩旗作为招牌,多用于酒店。这一幕是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诗》中描写的,“千里缇萦青映江面,水乡满酒旗”。

宋代杰出的画家张择端写了一幅写实画卷《清明上河图》,真实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京都的繁华。当时街道、商店中各种形式的门道、招牌、门套,为我们研究当时的门道装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外国考古学家还在庞贝城遗址中发现了1000多处古罗马时期的墙壁标志。当时古罗马的街道上竖立着杂乱的招牌,使得原本狭窄的街道更加拥挤,甚至影响市容,阻碍交通,所以后来规定所有的招牌都要改成围墙。到了中世纪,门的装饰越来越丰富,如鞋匠在自己的作坊门口挂一只鞋,面包店老板挂一个类似于发髻的“8”字形,制帽匠挂一顶帽子,客栈以盾形图案为代表;还有三个尼姑绣的代表布店的图案;一只手臂挥舞着锤子,代表一个金匠的作坊;三只鸽子和一根权杖代表纺织厂...

本世纪初,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汽车展览会上,人们第一次使用了霓虹灯。一年后,巴黎蒙特娄林吟大道上的一家时装店首次用霓虹灯装饰了大门。从那以后,用霓虹灯来装饰门和门面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在美国,门饰的设计和制造早已成为一个专业行业。科利特公司成立于1923,是较大的公司之一。他们有铸造铜铝和霓虹灯的工厂,300多名设计师经常与建筑师合作共同创作。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如通用电气公司、柯达公司、孟高华邮购公司,都设计制造了门饰。在形式上,美国的门饰趋向于立体,而在材料上,有涂搪瓷的铝,有塑料灯箱,有霓虹灯,也有玻璃纤维,可谓五花八门,五颜六色。

我国吸收外来形式装饰门头的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门头上装饰红白蓝三色的旋转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