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保暖是常识,那么古人有哪些保暖的方法呢?

要知道,宋朝以前是没有被子的,那么古人是怎么保暖的呢?

虽然棉花是在2000多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边疆的,但事实上,在边疆很早就出现了棉织物。但在中原地区直到公元9世纪,贵族们还在种植棉花作为观赏花卉,所以在北方的冬天,真的是“狐裘不温,锦缎薄”。

没有被子不代表古人没有盖被子。

“狐毛不暖锦被薄”中的“锦被”二字,仍然是“锦被”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在现代人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被子,但是有一些羽绒被、蚕丝被等高档被子。

然而,这些被子很贵,所以对于普通人的家庭来说,即使他们是富人的小房子,有一个缎背和亚麻衬里也是非常好的。鸭胸绒毛做的羽绒被其实更豪华,不比加拿大鹅便宜,价格也太奢侈了,丝绸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普通人的被子主要是用芦花和柳絮填充的。这些东西便宜,但是要注意收藏的时间。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我们错过了柳絮和芦花,但连芦花也错过了。冬天准备受凉吧。

但古人冬天取暖更有经验,就是靠“火”取暖。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木炭和煤的国家。在汉代,古人用煤做饭、炼铁、取暖。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煤。没有煤,就有“卖炭人”在山里烧炭,运到城里去卖。

所以到了宋代,北方的主要燃料已经被煤取代了。根据宋会石尧货殖的记录,在北宋时期,煤炭交易已经成为政府经营的项目,并设立了官方仓库来储存碳以调节价格。大中祥符5年(1012),65438+2月6日,朝廷还拿出40万秤(约1斤),半价卖给穷人。那时候煤多少钱?20铜币1公斤。

北宋的人民相对富裕。到了冬天,普通人聚集在火盆周围(富人用炭炉,穷人在家里挖个坑),烧得很旺。锅里热酒,蒸锅蒸肉菜,手里拿着“唐夫人”(古代版暖手宝)。这样的小生活,挺符合如今来之不易的过年氛围。

但唐朝“安史之乱”时,杜甫在蜀中生活,没有火盆,没有肉,没有热酒,只能靠“焦耳”取暖。

杜甫连房子上的三毛都被冷风卷走了。更可气的是,一床盖了多年的旧被子,“多年布寒如铁,焦耳卧缝被子”。虽然解释说是焦耳(杜甫之子,但姑娘在四川叫娇娃),只是因为睡姿不好,一只脚踩进了麻布里,杨戬一个接一个地洒了出来,所以这日子没法过了。所以冬季的取暖方式还是需要注意的。如果被子太长,不建议做太剧烈的运动保暖。

年轻人好生气,钻进被子就暖和了,老年人烫了脚就凉了。他们应该怎么做?所以年纪大了有钱有成就的老男人都喜欢娶个小老婆暖暖身子。事实上,唐玄宗之所以要找一个胖乎乎的杨玉环,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但是李隆基,对于这个暖宝宝来说,这个价格确实有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