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其实很讨厌猪肉——食用(18)副食猪肉的历史

从甲骨文到简化字,汉字“家”的基本框架没有太大变化。我记得小学语文老师讲过这个词,说上面有屋顶,下面有猪,这就是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shǐ,Zhi ǐ。”从甲骨文字的描述来看,“貘”字是一只四蹄有尾的猪。“家”就是养着猪的房子。

很长一段时间,苏果不明白,养一头猪的房子应该是一个猪圈,那么它怎么可能是一个“家”呢?屋檐下有“人”有“牛”,连养狗都算不上家,只是养了头猪,可见猪在我们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占世界份额的一半。每两斤猪肉中就有一斤被中国人吃掉。在中国人自己的肉类结构中,猪肉无疑赢得了最大的份额:中国人吃的肉80%以上是猪肉,人均年消费猪肉40多公斤。猪肉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国务院的关注。但是在历史上,虽然我们养猪已经很久了,但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对猪肉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猪肉的排名远远落后于羊肉。

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猪肉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不受欢迎。“皇上吃饭太快,牛羊貘一应俱全。诸侯吃牛,大清吃羊,大夫吃貘,士吃鱼,吃菜。”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牛羊无疑是最贵族化的肉类。即使在西游记里,人人都想吃唐僧肉,而朱先生的就是配菜。

从排名来看,牛羊在猪之上。我们之前说过,很多朝代都是不允许私自宰牛的。早在汉代,牛就已经受到立法保护,中国法律规定“不得少宰牙”。《汉律》中杀牛的惩罚是很严厉的,违反禁令的人会受到惩罚,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唐宋时期,牛不论老弱病残,一律禁止宰杀。只有自然死亡或病死的牛才能剥皮出售或自己食用。所以物以稀为贵,牛肉自然在肉类榜单中名列前茅。

我之前讲过,古代吃羊肉是主流。比如宋代的羊肉,是皇家文人阶层的主要肉食。在宋真宗,皇家厨师每天宰杀350只羊,而在仁宗,他每天宰杀280只羊。在英宗时,减少到每天40只羊。到了宗申,御厨一年消耗“434463斤,羊肉4两”,而猪肉只用了“4131斤”,还不到羊肉消耗的零头。皇帝要列举——吃(17)副食羊肉的历史——

在宋代,猪肉不被士大夫和富绅所接受,只是穷人的副食,或者说猪肉是一种低档的肉类。吃货诗人苏东坡,有吃的就能写诗。吃猪肉不是对猪肉的赞美,而是对猪肉地位的现实说明:

“黄州好猪肉,便宜如粪土。富人不肯吃,穷人不懂做饭。”

苏东坡在京师东京时,虽然吃羊吃腻了,被发配到徽州也吃不到,但还是被每月一次的官宰羊所吸引。作为罪犯,他已经不能吃羊肉了,但是弄点羊骨头回来吃也很满足。

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一颗吃货的心。苏东坡在杭州上任。为了治理西湖,解决农民工吃饭问题,他创造性地发明了方肥的“小火慢炖”。这道猪肉菜,名为“东坡肉”,流传至今。但是,苏东坡的发明纯属不成功。他穷的时候吃不起羊肉,只能吃猪肉。

在明朝期间,猪肉逐渐流行起来。据阿明路雅编撰的《明故宫史》记载,皇家过年食谱中有烤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说明此时的猪肉已经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了。也就是说,在明朝以前,“苏果”在酒店点红烧肉,恐怕会被人认为是下里巴人,但即使在明朝以后,吃猪肉也不是什么春雪之事了。

比如1840年,英国炮舰驶向大清国,中国并不知道对方是来踢馆的,把对方当成了曾经的朝贡国。祁山作为钦差大臣,奉命与洋人谈判,还按照招待使节的老规矩,给英国舰队送去了粮食,有阉割过的牛20头,羊200只,还有许多鸭子和鸡蛋,但没有猪肉。这个时候猪肉还是不如“肉”。

比起吃牛肉的豪爽,吃羊肉好吃,好像古代很少有吃猪肉的笑话。苏果能记得的是,在最著名的宴会——鸿门宴上,有一个吃猪肉或生猪肉的例子。

当时酒席上,正是香庄舞剑的关键时刻。张亮出去找樊哙:

樊哙是个战士,吃生猪腿是唯一符合他气质的方式。但就算你好,猪肘子也不坏嚼。试想一下,樊哙这样的英雄,张着嘴也扯不下胳膊肘上的猪肉,只好放在盾牌上慢慢切,也是滑稽。

汉朝的开国元勋樊哙,后来做了一个将军的官员,留下来做了宰相。他原本是个狗贩子。英雄不在乎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