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的历史演变
清同治元年(1862),英租界向西修筑的第一条道路是通往静安寺的涌泉路(华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年,以静安寺为起点,向南修建徐家汇路(后命名为海格路,现华山路),向北修建基斯菲儿路(现万航渡路)。后来向西修建了豫园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从而使静安寺逐渐成为上海西郊的交通枢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公共租界扩大,静安寺以东(向北画直线至小沙渡)全部纳入公共租界。民国三年(1914),法租界扩大,长浜路(延安中路)、徐家汇路(华山路)以南地区全部划入法租界。至此,局面变成了三界(公共租界占65%,法租界占10%,华人社团占25%)分治的局面,静安寺地区是三界的交汇点。
民国26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租界成为“孤岛”。大量难民涌入租界,人口急剧上升,经济畸形发展。民国30年65438+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领了租界。32年8月,汪伪政府"接受"租界,改称公共租界为第一区,法租界为第八区。民国34年65438+2月,国民政府按原警区设立32个行政区,分属第十(静安)区、第十一(新城)区、第十二(江宁)区。
上海5月解放1949。5月30日,市军控委接管静安、新城、江宁三区,区划不变,但接管时静安区更名为静安寺区。6月28日,1950,静安寺区更名为静安区。1956年2月,撤销静安区建制,以常德路、富民路为界,东界并入新城区,西界并入长宁区。1959 65438+2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再次调整城市区划,撤销新城区和江宁区的建制,将全部江宁区、新城区成都路以西地区和长宁区镇宁路以东地区合并,重新设立静安区。1960 65438+10月,静安区正式成立。全区划分为14街道办事处,1961 12 18,14街道办事处调整为8个。1964年9月,调整为10街道办事处。
1994 10国内街道办事处调整,华山路与愚园路、万航渡路与余姚路、康定路与江宁路、武定路与张家寨、威海路与延安中路街道办事处合并为静安寺、曹家渡、江宁路、石门二路、南京西路五个街道办事处。
2065438+2005年9月,静安区、闸北区同时召开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会上宣布,将静安区、闸北区从二楼撤并,建设新的“静安区”,区政府现址常德路370号。二号楼和一号楼撤后,两个区联合起来,成立了三个党组的联合党委。“去两建一”的具体方案还需要中央批准。
2015 10 16据上海官方媒体闸北日报消息,9月29日,在闸北区第十五届政府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上,区委书记、区长安路生在全体会议上作主旨发言,在要求全面完成年度目标和“十二五”规划时强调“确保闸北的静安两区”。
2065 438+0165438 2005年10月4日上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工作会议,撤销闸北区,设立新的静安区,正式宣布合并闸北静安区。合并方案于2015和10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