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

唐朝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辉,历时三年。因为它位于慈恩寺,所以也被称为慈恩寺塔。大雁塔位于唐代长安的金昌坊(今陕西省Xi市南)大雁塔内,又称“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玄奘主持修建大雁塔,以保存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卷轴佛像。一开始有五层,后来盖了九层,再后来楼层和高度都换了好几次。最后固定为七层宝塔,总高64.517米,底边长25.5米。

五次重建

第一次: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格局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佛塔——佛伽耶(大觉塔),共五层,高60米。

第二次:

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风格的建筑与长安的整体建筑风格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重修,并将大雁塔加高至9层。

第三次:

长安时期(701-704),朝廷第三次修建大雁塔。武则天打破了唐代宝塔有正奇数层的惯例,将宝塔的高度增加到偶数10层。(另一方面,武则天和贵族们捐资在原址重建,建成七层青砖楼。)。

第四次:

五代以后的晚唐长兴二年(931),大雁塔在晚唐进行了第四次重修,再次恢复到第七层。后来Xi安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掉了下来,塔身碎了。

第五次: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大雁塔第五次修缮,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保持唐代塔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在外部完整地修建了60厘米厚的覆层。塔高64.5米,塔底长25米,占地面积2061平方米。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雁塔。

价值意义

大雁塔的修建是随着佛教的传播,古印度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宝塔传入中国的结果。大雁塔是唐代长安城的标志之一。

起初,大雁塔模仿西域形状_堵坡,砖面土心,不可攀。每层都有舍利子,玄奘大师亲自主持修建。经过几代人的重建和修缮,逐渐从最初的西域_块坡形演变为具有中原建筑特色的砖木结构,成为可以登上的亭台楼阁。这一过程形象地反映了古印度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大雁塔是保存在唐代长安城的标志之一。其石碑《唐三藏序》、《唐三藏序》进一步证明了佛教在大雁塔和丝绸之路上传播的历史。大雁塔收藏的贝叶经也是珍贵的佛教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