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这意味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进入政府和社会的视野。

然而,长期以来,文化遗产的保护被大家所忽视。这些年来,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和大量古建筑都自觉不自觉地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许多承载着巨大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城市开始了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足,历史古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新的建设热潮。大中城市老城区的许多大规模建设活动,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区遭到“摧残”,许多老城区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风貌。然而,观念的轻视、资金支持的缺失、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加大。

传统文化与文化滞后、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在某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造成了更多的高楼大厦和旅游开发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破坏了很多历史城市的风貌。这样不仅会把文物古迹、原有的风土人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还会切断社会的历史脉络。而且,长此以往,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个精神文明的传承,都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在千年文化遗产上的,比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等。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其建筑结构使其具有更强的抗震性能。这种建筑风格的背后,是中国“刚柔并济”的传统文化观念。例如,丽江古城在7级地震后基本完好无损,后来被命名为世界遗产。再比如上海虹口区霍山路的老房子和街区,这是上海12历史街区,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谊的见证。这个地方得到了保护,全世界的人都会逐渐知道,当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的时候,当许多国家拒绝接收逃往各个方向的犹太难民的时候,饱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也友好地接纳了三万多犹太人。相反,如果承载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那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必然会被淡化或者消亡。

保存文化遗产的意义也关系到未来。理解文化遗产,就要理解其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含义,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现代文化。这种在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萌发的“新”文化,更有基础,更有底蕴,更有特色,更有生命力。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抛弃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从旧环境中孕育新事物。

保护和发展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但不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继承发展,历史传统,现代化要求,都是人的需要。财富应该包括文化财富。深入保护文化遗产的关键是让社会各界更好地欣赏和认可其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也蕴含着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