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的绝唱:《史记》的史料价值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中评论,义愤填膺,催人奋进,任安其余书有云……鲁迅对《史记》作了非常精辟的评价,是“史家绝唱,离骚无韵”。

那么,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史记》这本书的双重价值。

第一个层次是“史家的绝唱”。

《史记》这本书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意味着这本书首先是一部历史著作。“史家绝唱”是指《史记》这本书在历史地位上具有超越性的历史。

第二个层次是“离骚无韵”。

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像屈原写的《离骚》一样伟大的文学作品。所以“离骚无韵”这句话,显示了《史记》的文学价值。

我们来看看《史记》的史料价值。

首先,《史记》是一部集秦汉成就于一身的历史著作,分量之重,卷帙浩繁,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

司马迁在《报任邵青》一书中总结了此书的体例和主要内容。上至轩辕,下至此处,有十表,十二传,八章,三十世家,七十传,凡一百三十篇。我也想了解古今之变,成为研究天人的一家之言。这本书记录了从黄帝到司马迁生活的时代的通史。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表、列传、书、世家、列传。总共有130篇文章。如此庞大的历史著作,体现了丰富的内容。与之前的书相比,可以说是一部综合性的作品。

之前提到过国史书籍的代表作《国语》《战国策》。同时,我还提到了编年史书《春秋》。但他们描述的历史是分国家的,以某个国家的历史事件为中心。《史记》在《国语》、《战国策》、《春秋左石砖》等编年史和国史著作的基础上,将这部历史著作扩展到中国历史。这个“整体”包括时间的整体和空间的整体。当时汉家天下成为司马迁历史的主要对象,改变了春秋战国的历史局面。确立了历史统一的观念。

其次,《史记》的编纂体例呈现出完整的结构体系。即结构严谨,体系完备。为后世史书树立了新的典范。

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注》中,司马迁以身作则,通古今,使之为全史。在这个学科里,皇帝被记住,家族被记住,十表与时事有关。八本系统详尽的书,有志气的列传,再到一代君臣政事,贤能与否,尽在一编……可见司马迁开创的这种编纂体例,已成为后世史家的最高编纂准则。二十四史是清朝乾隆年间签署的二十四部史书。这二十四史称为正史。

第一部正史是司马迁的《史记》。不仅仅是太早了。主要是指以后二十三史的编纂体例是以司马迁《史记》的编纂体例为基础的。这种风格在司马迁的《太史公书》中有进一步的阐述,包括传记、表、书、世家、列传。

用赵翼的话来说,就是“史家的极端”。

第三,《史记》体现了司马迁直接写作的精神。

在《史记》一书中,游侠和刺客被赋予了非常高的地位,而隐士的地位则相对较低。司马迁还高度赞扬了一些能使财富增值的商人。表现出重视势利、耻贫的观点。在班固看来,这是《史记》这本书的一个弊端。后人看来是,其实未必。司马迁对孔子评价很高,也记录了很多孔子弟子的一些事迹。这些都说明司马迁重视儒学,崇尚黄老之术是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确实写过《游侠传》和《刺客列传》。他高度赞扬了游骑兵和刺客。但是,这就是司马迁思想的先进之处。后来他对商人能增加财富的推崇,当然与儒生济贫的正统思想不符。但正是在这方面,司马迁的进步才表现出来。班固所谓对司马迁《史记》缺点的评论,有的不符合事实,有的符合实际,但却做了错误的评论。

班固用“实录”二字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更符合此书的事实。因为这个评价观点也是正确的。《史记》这本书在汉代遭殃,在当时的现代社会并不那么受尊重。乾隆年间,《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也是正史之首。当时还不能广为流传,在司马迁死后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一个是司马迁转世的时候,汉武帝听说司马迁在编史记,让人给他看史记。汉武帝看了以后很生气,特别是看了孝文帝、韩文、韩晶和这部分关于自己的生平(皇帝都很在意史书上对自己事情的记载)。这本书被下令销毁。可见它一定记录了很多不利于汉武帝的事情,汉武帝很生气,勃然大怒。直到东晋汉明帝在位,皇帝上书说司马迁写了一本书,成了家书,为后世所传颂。

说明这本书里有一些贬义的内容,说明司马迁不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从这些可以看出司马迁的进步。这就是司马迁记录的精神。它主要是对汉武帝事件的描述。汉武帝时代,是六七十年积累下来的比较强势的时代,司马迁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司马迁在《平准书》史料中也客观描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财力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程度,主要看粮食收成。我们看到韩家的粮仓里聚集了很多粮食,有的仓库还放不下,外面一下雨就烂了,取之不尽。这是看到汉武帝时代国家的繁荣。然后是一个非常稳定繁荣的时代。在记录这个优点的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武帝本人的一些缺陷。

在《关禅》一书中,司马迁生动地揭露了武帝迷信鬼神的弊端。今子即位,尤拜鬼神。炼丹师李的死,汉武帝绝对不敢相信,而且特别的悲伤。事实上,李是个骗子。但是汉武帝认为李已经成仙了,他不会死。书中还透露,汉武帝是心甘情愿被方士欺骗的。所以《妖娆禅经》其实是汉武帝迷信神仙的记载。

张汤和王在《史记》中使用酷刑。王为太守时,抓人……流血十余里。据说王是个残暴的官员。根据中国古代的法律规定,立春以后不能被执行死刑。于是王说,如果冬天长一点,所有的犯人都可以分死刑。司马迁很感慨地说,他喜欢打仗,却不爱别人,所以天子听说了,觉得他以前可以当副将。但是汉武帝非常重视王力可人文淑。我们从《酷吏列传》中可以看出,汉武帝表面上是在奉行儒家仁义仁爱的思想,但实际上他的行为是为了尊重秦始皇时期的严酷法律,善待天下百姓。

正是司马迁的《史记》保持了这样一种记载的精神。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汉武帝时代社会的富裕,社会繁荣稳定的局面;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本人就是一个迷信的人,非常重视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和王都是残暴的官员。《史记》向我们展示了汉朝的繁荣和危机。繁荣的背后也有残酷的一面。

第四,《史记》确立了中国历史的正统地位。

《史记》之初,就有五帝列传的记载。其次是三王列传。三王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的皇帝。于霞与商汤...一开始就创造了统一的历史。在遥远的五帝时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按照今天的考古现实来验证,这种想法未必符合古代真实的社会现实。但司马迁这样编修中国历史后,对后世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实是受他的老师董仲舒的影响。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的集大成者。对《春秋公羊学》和《春秋左氏传》进行了比较。《春秋左传》主要是补充这部史书的史实。《公羊传》主要描述了当时历史上表现出来的重要政治观念,尤其是开篇提出的大一统观念。统一的概念是董仲舒研究出来的。对司马迁编纂《史记》有直接影响。这也对后世中国的国家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大一统的观念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影响深远的永久观念。

以后的历史会沿着这样一个统一的概念发展。司马迁延续了这个史实。有些史料中的五帝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没有多,没有少,只有五帝?因为五行观念的影响。五行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庞大体系。“金木的火、水、土”是五行学说中最基本的元素。五行决定世界的其他元素。五方四季可以概括为五行。不仅自然界如此,人类历史也是如此。古人祭祀时,所谓五帝也是精神元素。司马迁受五行观念的影响,所以他其实一开始就给我们写了一部五帝传。

继五帝黄三之后,司马迁进一步提出了他对秦的尊重。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事实,但在历史观念的基础上,在《史记》的六国列表中,秦国成功取天下婴儿较多,是一个很大的变异。……

对秦地位的否定,在今天的考古文献中得到了证实。2009年,北大收藏了一批从海外抢救回来的竹简。这些竹简有3000多册。整理后有一份文件《赵正书》。这份文件的标题很特别。

*写了秦始皇,写了胡亥,还有当时的礼仪李斯。这里的赵征不是别人,正是秦王嬴政。简牍中为什么没有提到秦王嬴政?我不说像司马迁那样给他“始皇帝”的称号。正是因为这份简牍在汉初人们心中保留了一个点,秦才不能被当作五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但是司马迁给了阿沁很高的地位。在《十二记》中,秦被赋予了两种传记身份。除了秦本纪,还有一个始皇帝本纪,可见司马迁对秦的尊重。其次,是钟楚之情。司马迁的“忠楚”情怀主要表现在他对陈涉和项羽的敬仰上。我们通史书中所说的陈涉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

*在司马迁眼里,陈涉的起义是为了楚国事务的复兴。所以实际上在陈涉家族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给了陈涉一个很高的地位,对待陈涉就像对待其他的王子一样。他起义成功后,建立的国家叫大楚或张楚。“楚”在陈涉家族中的印象非常鲜明。

其次,在《项羽本纪》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司马迁钟繇的痕迹。在《项羽本纪》的结尾,司马迁高度评价了项羽。父亲失政,首当其冲的是陈涉,群英群雄,争锋相对,不胜枚举。……

*司马迁先给项羽这么高的评价,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钟繇。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项羽本纪》说楚南公一阴阳家,虽有楚三家,秦必楚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迁非常希望楚国能够实现大一统的愿望。他觉得通过陈涉还不够,还要通过项羽。所以在《项羽本纪》中,他也对楚国的背景念念不忘。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大将项燕。项燕被秦国的将军王建杀死了。书中他念念不忘项羽身后的楚的痕迹。《项羽本纪》还记载了另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名叫陈婴。陈婴说,他的军队官员说:“项家将家代,在楚有名。如果你今天想做大事,你就必须成为一个男人。吾倚名门,必亡秦。”

当时陈英闹革命,也是想打着向家的旗号。为什么要演香佳这个角色?为什么要打向家的旗号?因为项家是当时楚国的名门望族。其次,司马迁给了项羽一个神圣的起源。传说舜帝出生时是两个小学生,项羽的眼睛也是如此。他可能是舜帝的后裔。说到项羽年轻的时候为什么没什么资历,为什么突然就风生水起了?楚汉对峙的时候,项羽曾经对汉王和刘邦说,世态炎凉,故人只有我们两个。我愿向汉王挑战摊牌,小人必受天下人之苦。他说我们不应该让世界上的人们再受苦了。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是有一些仁义情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