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垮掉一代的怪异行为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的年轻诗人和作家。这个名字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贾在1948左右提出的。

虽然“垮掉的一代”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文学流派,但它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强大而深远的,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少数作家或作品中。

从很多角度来看,“垮掉的一代”都可以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亚文化”。“垮掉派”文人是二战后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最主要力量,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了后世人们对文化的认识。

“垮掉派”文人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如放纵的性和吸毒)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也是美国知识分子中对权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战者。许多“垮掉派”文人对东方文明充满兴趣,他们在西方传播各种有关禅宗和佛教的知识。

以下是艾伦·金斯堡在1982年冬天发表的《什么是垮掉的一代》中的一些语录:

对于以“垮掉派”为主体的艺术可以描述如下:

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或性自由)。比如同性恋权益自由、性别平等、黑人权益、反对年龄歧视的“灰色潘泽运动”。

支持文学作品免受审查危险的自由。

支持大麻等毒品合法化。

支持摇滚音乐吸收蓝调因素,实施节奏革命。事实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美国摇滚明星,如披头士和鲍勃·迪伦,都深受“垮掉派”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倡导普及生态保护意识。加里·斯奈德和麦克鲁尔首先提出了“清洁星球”的概念。

反对军工文明。波罗斯、汉克、金斯堡和克鲁亚克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这种文明的厌恶。

克鲁亚克提出了“第二信仰”的概念。

反对国家政府权威,维护本土文化。

尊重当地文化和土著人民。在《在路上》中,克鲁贾曾提出“这个地球属于印第安人”的口号。

“垮掉的一代”的核心思想可以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来解释:“因为我穷,所以我拥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