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老爷爷有个绝技,没人传。现在他正在努力传承自己的技能。他的绝技是什么?
汉绣已经有2300年的历史了。始于汉代,盛于唐代,盛于清代。它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丝织相当发达。
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描写楚宫华贵丝绸织物的诗句。楚人把汉绣缝在衣服和皮包上,是对故人的纪念,也是触手可及的日常用品。直到现在,汉绣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非物质遗产。
汉绣不仅是老张曼宋宪的手艺,也是他的“第二生命”。在他心里做汉绣还是挺浪漫的,来源于生活,针线赋予了生命。但这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每个月要拿3000的退休金来补贴收徒弟的钱。
初遇汉绣,一见钟情。
楚墓出土的大量丝绸刺绣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刺绣实物,堪称刺绣鼻祖。一袭瑰丽的袍子,开启了汉绣的奇观,却将生命所有的岁月和奥秘都绣进了这件惊艳的袍子里,成为了我们内心的震撼和感悟。
据史料记载,古楚之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汉绣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汉绣和北绣的结合各取其长。时间过去了几千年,我手中的针线从未停止。多少美好而宁静的时光,伴随着小小的绣花针,是匠人的日常实践。
张老人年过七旬,是古手工艺汉绣的传承人,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初中的时候,张经历了一见钟情的感觉,这种感觉和一见钟情不一样,因为对方是汉绣。
我第一次认识汉绣是在张上初中的时候,因为他住在汉绣绣品厂门口附近,放学要经过这里。每次路过,他都会停下来欣赏橱窗里陈列的汉绣作品。后来,他选择了在师范学校学习,并参加了一项在小学教书的工作。他觉得这些工作不适合他。
1961年,张辞去工作,到一家刺绣厂当学徒。当时的刺绣厂还叫刺绣生产合作社。相比其他人,学历高,单位领导很喜欢他,就安排他跟学刺绣设计,也开启了张58年对汉绣的坚持。
第一天上班,师傅就把绣袍画在绣缎上,不打草稿就直接开始了,这让张非常惊讶,也深受感动。跟随李师傅学习半年后,他被沙市一家汉剧团的工匠选中,该工匠主要制作服装、道具和舞蹈。通过别人,他问张是否愿意向他学习。从那时起,他白天在工厂和李师傅学习汉绣设计,晚上在剧团学习汉绣道具的制作。
汉绣对手艺人也有艺术要求,想学汉绣要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张的手被炸弹炸伤了。为了锻炼手指,他在家里找了一些针线活,偶尔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小东西,成了学校里的美术骨干。曾师从民间画师马学习。初中的时候,生物课上的挂图基本都是张画的。
一直坚持,只为传承。
经过几十年的坚持,汉绣对77岁的张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他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也不忍心看着它变得暗淡和被遗忘。一笔一划,一式一弛,在张看来,那就是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无穷无尽。
现在张已经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汉绣的创作中。松涛山庄距离孙中山纪念馆只有几十米,却占据了他一整天的生活和工作。他这几年一直在这两点上努力,为汉绣做贡献。作为京沙唯一的汉绣传承人,为汉绣培养接班人,为汉绣寻找出路,是张最关心的事情。
因此,他每个月会从自己的4000元退休金中拿出3000元用于汉绣的传承。不过汉绣毕竟是慢活,当代年轻人太浮躁。而且,他们完全不能靠汉绣养活自己。所以最后只有一个人主动全职学习汉绣。这种情况忍不住脱口而出伤心二字。
培养继承人却失去市场,是汉绣面临的最大问题。汉绣是民间艺术,民族色彩太浓,和现在的快餐文化联系不紧密。
汉绣融合了刺绣的四大技法,所以有人认为汉绣是一种虚无,更有甚者,它不伦不类,与其他刺绣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隔阂。
汉绣的一生浪漫而多事。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日本人烧了绣街,艺人流离失所。文化大革命期间,艺术家们不情愿地烧毁了他们所有的刺绣和风格,汉绣几乎过时了。“薄影帘对面绣萍,泪先流。”种种不幸的经历并没有抹去它的光芒,它依然存在,让世界惊叹。
那些丰富的色彩隐藏了对美的理解。汉绣可以有多种载体。可以是鸟兽,浓墨重彩,也可以是一碗淡茶,素淡淡雅,把不为人知的风景用熟悉的方式编制出来。这可能就是汉绣的“秘密”吧。
在很多人眼里,汉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其实汉绣没有别的,就在“满、平、俗”四个字,美不是自美,是人带出来的。只有人们的青睐和坚持,汉绣之美才能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2065 438+01 4月29日,武昌区政府在昙华林建立了汉绣基地,搭建了汉绣发展三部曲。今天,在张等汉绣大师的努力下,汉绣的脉搏再次与时代紧密相连,汉绣脱胎换骨,凤凰涅槃。
它不再是博物馆里优雅的物件,而是你可以驻足摩擦的美。汉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大胆改进,将传统技艺演绎成现代时尚,成为其他领域设计的灵感源泉,在飞线与针之间绣出新的光彩。
工匠们没有怜悯和自恋,继续用手中的绣花针书写着美丽,让我们再次一瞥汉绣五彩针迹背后的故事。希望人们对汉绣,或者像汉绣这样的传统文化多一些耐心和包容。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像爱自己生命一样爱汉绣的“张”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