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青年》和《新青年》看新文化运动
——对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摘要:在中国死寂的时候,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犹如一声春雷,给中国带来了希望和生机。年轻人深受这场运动的影响。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奋起反抗封建主义,摆脱礼教,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这是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局面。
关键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青年启蒙。
20世纪初,中国像一条从沉睡中醒来的巨龙,经历了外国侵略者的无情摧残和无数流产的革命和运动,思想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发生剧变。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把救国的希望转向思想。“中华民国成立后,封建思想仍然遍布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缺乏相对彻底的文化和思想革命。如果不把这些封建思想洗掉,不仅共和国搞不下去,这个共和国的招牌也会挂起来。”[1]一些有远见的人认为,救国之难,其根源在于中国人“隔岸观火,熟而无容”,“想从根本上救国”[2],这种思想观念必须彻底改变。过去被别国侵略的事实说明,封建主义在这个时期是行不通的,封建国家终将面临亡国的危险。早期从西方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因此,一些知识分子的先进思想与封建思想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有远见者希望通过启蒙思想改造中国公民,改变中国现状,这与西方类似。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青年人占据了主导地位,也最受其影响,解放了青年人的思想,让他们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投身革命,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
新文化运动前夕,中国的知识分子处于混乱状态。许多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制度后改变了想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思想解放,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政治制度,所以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就想用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改变中国被殖民的现状。但仍有一批顽固的保守派出于自身利益和统治需要,想要复兴儒学,进行所谓的“尊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沉睡的人民尊敬圣人孔子,从而在思想上禁锢人民,达到当时奴性统治人民的目的。以陈独秀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年轻时受封建礼教毒害,深恶痛绝。他们从小叛逆,但他们没有屈服,向它挑战。这也是第一批敢于挑战几千年封建礼教的人。至此,《新青年》创刊,新文化运动正式爆发。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任命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随后,《新青年》从上海搬到北京,在北大扎根。《新青年》与北大完美融合,《新青年》杂志和北大也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要阵地。
从晚清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竭尽全力拯救中国,并借助其言论激起民众反抗。鉴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报刊杂志是受众广泛的传播手段。于是,陈独秀把目光投向了杂志和年轻人,以《新青年》为载体,选择了最容易改变,也是统治阶级最头疼的年轻人。“青春就像初春,就像朝阳,就像百花的萌发,就像一把利剑的新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春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的细胞之于人。”[3]在陈独秀《告青年》的这一段中,陈独秀用激昂的文字表明了他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和希望。陈独秀决心用《新青年》引导广大青年,树立他们的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发动青年学生投身革命。《新青年》不仅教育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思想,还讨论妇女问题、文艺研究、时事政治、国粹和国民性,这是当时其他杂志所没有的。它不仅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也极大地开阔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视野和知识面,各种思想在这个平台上涌现出来。当时在校学生在《新青年》的引导下,开始强烈抨击封建主义,包括儒家思想和几千年的伦理道德,同时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新青年》作为一个平台,让很多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得以展示,也成为当时思想和舆论的中心。陈独秀想借助《新青年》从思想上改造中国青年。他认为青年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奴隶的”,“进步的而不是保守的,进取的而不是退休的”,“世界的而不是被关起来的”,“实际的而不是想象的”,“科学的而不是想象的”。早在陈独秀留学时,他就知道中国现行的社会制度难以自救,需要新的制度和思想来改造中国。于是他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批判思想带到中国,想通过《新青年》在年轻人中传播这种思想。我觉得选择年轻人有几个原因。第一,年轻人自己的观念容易改变,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第二,统治者向来惧怕年轻人,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好斗、叛逆。第三,未来的年轻人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革命。毕竟欧洲经历了400多年的思想启蒙,才彻底改变了社会制度。《新青年》出版后,在北大销售一空。学生们开始陆续阅读《新青年》,并积极参与其出版和编辑工作。北大师生成为当时《新青年》的主要编辑。同时,蔡元培校长此时在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蓄”,使得《新青年》与北大完美结合。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在文化领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也有人建议放弃汉字,用西方符号代替;另一方面,鲁迅在白话文《狂人日记》中强烈批判了封建礼教...他们认为民族劣根性来源于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封建思想的长期禁锢压抑了民族的思想和人格,难以唤起反抗。相应地,对青年的影响也渗透到思想文化领域,为此后的文化思想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同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前提。
“国力弱,武功弱,国民体质越来越瘦。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不固者,恐兵也。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扎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我意识...如果你想让运动有效,你必须移动你的主体性,促进你对运动的自我意识。”[4]《新青年》提倡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健身强国,这对年轻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如果不在精神上、思想上有所改变,光靠体力是很难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单靠蛮力是不可能救国的。鲁迅在《文学弃医》中就说明了这一点:“我在这一学年结束之前已经到了东京,因为从那以后,我觉得医学不是一件紧急的事情。所有愚蠢弱小的公民,无论多么健康,多么健康,除了炫耀物质和看客,什么也做不了。死了也没必要不幸。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当时认为促进文学艺术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想促进文学运动。”[5]
《新青年》的创办由陈独秀一人把持,从选文到刊行,充满了“功利”心理。出于对其角色的初衷和期望,陈独秀牢牢控制了《新青年》的舆论中心和思想传播。《新青年》杂志呈现的内容与陈独秀的思想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的思想围绕着: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青年》对当时青年的影响,从杰出的革命领袖身上可见一斑:毛泽东曾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还是一名师范学校的学生时,我开始阅读一本杂志。我对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特别感兴趣。他们取代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一段时间的楷模。”[8],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时说:“我在国内的时候,忙于学校事务,没有特别注意前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有时候从书店买回来的时候只是过眼云烟,看着看着就忘了。但是看到《新青年》第三卷整本的时候,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于是我早上开始读《新青年》,晚上回去读。”[6][7]从当时读者的回复中也可以看出: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新声社给《新青年》编辑的信:“我们的生活一直是混乱的。自从看了《新青年》之后,我们渐渐清醒了,真的就像在黑暗的地方看到了曙光。”[9]
由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对当时青年人的思想转变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们学会了批判和思考,激发了他们思考国家和民族前途、投身革命运动的热情。即使新文化运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无论是传播理念本身,还是抛弃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改造了当时年轻人的思想,同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谓是当时中国黑暗土地上的一道曙光,开启了救国的新高潮。
注意事项:
[1]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独秀:《给青年的警告》
【4】二十八画生。体育研究[J]。新青年,1917,3 (2)。
[5]鲁迅。尖叫序言[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71。
[6]引自美国和斯诺:《西行漫记》。
[7]《周恩来访日日记》引自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
[8]《法国与现代文明》,任建树主编:《陈独秀文选》,第1卷。
[9]《欢迎来到新声》[J],《新青年》,1919第6卷第3期。
参考资料:
1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修订版)
2刘纯《大变革下中国现代文化的觉醒》(2020)
3陈国恩《新文化运动百年论争中的新旧矛盾与中西冲突》1000-114x(2020)06-0148-12。
4沈祖伟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
5《兰台世界》2065 438+2003年9月初:衡水大学法政系任,《陈独秀启蒙思想与五四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6《华侨花园论坛》:陈宝忠(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论胡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思想》2020.07 73页。
7《未来通讯》第27卷第5期5438年6月+2020年10月:张连义的共和国理想与《新青年》启蒙。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3卷第6期:张宝明(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475001)舆论或思想:作为启蒙文本的《新青年》研究。
9 .王玲,《新青年》杂志在时代影响力的成因分析
10学术专题(新青年百年纪念):张虹对新文化运动若干问题的理论反思。
11《上海党史与党的建设》2065年6月438+05: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以赵飞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主张为中心。
12社科学报/2015/6/25/001版:田林新文化运动百年:启蒙还在路上。
13 PPT第四讲《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国* * *》裴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