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地质数据中心科普工作进展及科普基地建设总体思路

任郭宝成冯旭张海军大鹏韩树聪

(国土资源自然地质信息中心)

总结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数据中心科普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对照科技场馆科普基地标准,分析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数据中心的现有条件和不足,提出了科普基地建设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总体部署、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物理地质数据;科普基地;建设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作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机构,不仅承担着重要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存储和服务利用,还承担着科普和辅助地质教学的职责。根据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的要求,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不仅在科普资源和设施方面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基于这种情况,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规划的要求,规划建设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基地,对于进一步丰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类型,充分发挥国家实物地质档案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领导下,笔者和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相关处室的同志们反复研究讨论,提出了科普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初步方案,望予以纠正和完善。

一、科普工作的进展

实物地质数据中心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自2005年国家实物地质数据库投入运行以来,多次组织科普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开展参观交流活动,主要为地矿行业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基于实物地质资料的参观交流服务;(2)建立基础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开展辅助教学服务,先后与华北科技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防灾科技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合作;③开展大型“地球日”活动,连续多年围绕“4月22日地球日”主题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包括科普讲座、现场互动讲解等。,主要面向周边高校学生,未来将扩大到中小学生;④日常科普活动:地球资源展示馆自2010作为日常科普活动场所开放以来,每年开放260多天,科普讲座8场,听众1000人,科普培训2场,参与者200人。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1.观众逐年增加。

2005年游客人数为300人;2006年600人次;2007年为1000人次;2008年为1500人次;2009年“4月22日地球日”参观人数达到2000人,全年达到5000人。2010年“4月22日地球日”达到3000人次,全年人数超过10000;2011年“4月22日地球日”科普周参观人数近8000人,全年参观人数超过15000人。

2.科普内容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日益多样。

除了利用现有的科普资源,在科普活动期间制作并展示了20多块具有系列主题的科普展板和业务成果展板;随着科普条件的改善,活动形式逐年更新和多样化,从2009年的2个、2010年的4个到2011年的5个。

3.教学基地的运作也逐渐成熟。

华北科技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挂牌三年,每年为60名地质专业学生提供岩矿实习教育。其他高校科普教学合作基地挂牌工作正在进行中。

4.科普活动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随着科普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效果越来越明显:①科普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通过科普活动,受众提高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②为部分院校提供便捷的教学实习场所和服务,既保证了实习效果,又节省了时间和经费;③国家自然地质档案馆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自然地质数据中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提高。

二、建设科普基地的条件已经具备。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结合实物地质资料收集管理服务需求,不断完善科普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654.38+0.5万元完成可视化标识系统设计;投资45万元,为地球资源展览馆配备展示设备;投入80多万元,系统收集科普展览所需的矿物晶体标本和化石标本;2010投入基建资金526万元,建设室外大型标本展园及相关配套设施。2011年后,实物地质数据中心将拿出年度财政拨款的2%用于科普经费,保证科普工作的常态化。

通过努力,物理地质数据中心基本达到了科技场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要求。

1.科普网站

(1)室内展厅

设有600㎡的“地球资源展览馆”,独立布局,设有专门出入口,方便公众参观。展览馆全天对公众开放。

(2)室内配套场所

拥有600㎡的岩心观察厅和岩心影像扫描室,200㎡的科普长廊和200㎡的科普报告厅。

(3)室外场地

拥有15000m2的大型标本展园,有集中接待场地、停车场和公共绿地。

2.科普资源

目前,国家物理地质档案馆收集了大量矿产勘查、地质研究和科学考察获得的物理地质资料,成为丰富的科普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全国名矿、大陆科学钻探等重要岩心约15×104m;青藏高原重要标本10992个,光(薄)片约25000个;两个“金钉子”剖面系列标本;30多件珍贵古生物化石标本。地球资源展厅展示了300多种典型的矿物标本和古生物化石。大标本园有148个大标本,来自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6个名矿,矿石类型有金、铜、铁、铅锌矿等。所有展出的标本都有编号、名称、产地和详细介绍。

随着业务工作的进展,藏品和展品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些可以反映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地层分布、古生物演化、重大地质环境事件等。

3.识别系统

2009年,在现有的科普网站上编制并安装了双语视觉识别系统。

4.图形系统

图形展板逐步规范和丰富,表达通俗易懂,便于公众理解;各种科普活动宣传板、宣传册不断丰富完善。

5.网络系统

建立了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开设了“实物相册”、“数字虚拟网上展厅”等科普栏目。网页内容与科普基地设施建设、科普最新动态同步更新。网站设有读者服务热线和实物地质资料科普论坛,便于与在线观众互动,及时回答公众提出的科普问题。

6 .科普机构和人员保障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科技发展部负责科普工作,其他相关处室协助配合。目前,有34名专职和兼职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其中25人具有地质学学士学位。此外,还邀请退休地质专家和青年志愿者充实科普教育队伍。

7.科普观众的数量是有保证的

近年来,物理地质数据中心不断加强与地方高校及周边中小学校的联系,覆盖学生近65438+万人,物理地质数据中心的访问量也在逐年增加。初步建立了与周边高校教学科研、学生地质实践和“4·22地球日”科普活动的联动机制,确保了参观人数的基本稳定。

8.设施建设标准

所有科普服务基础设施均按相关要求建设,并具备防火、抗震等功能。,并符合科技场馆科普基地相关公共设施和科研场所的国家安全标准。

三。科普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计划纲要》,以地球科学和矿产资源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岩心、标本等各种实物地质资料为材料,以现代展示和媒体技术为手段,以国家实物地质档案馆为依托,坚持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理念,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履行公益性科普服务职能,促进社会人文科学技术发展。

2.发展目标

依托国家实物地质档案馆的存储资源和业务工作,通过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展厅、大型标本科普基地、科普门户网站和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库的一体化运营,实现地学科普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会化。到2015,物理地质数据中心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建立了科普基地长效发展和保障体系,实现了科普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物理地质数据中心将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地学科普基地。

四、科普基地建设的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

1.整体部署

围绕2015总体发展目标,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建设,构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1)科学规划布局

配合实物地质数据库二期工程建设2000㎡科普展厅,利用文字、图、表、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全面展示以矿床学为主、古生物等地学知识为辅的地球科学科普知识。

(2)完善配套设施

完成大型标本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展览内容,推进地球资源科普软硬件配套建设。

(3)充分整合资源

结合物理地质资料中心的业务工作,收集矿物、矿石、岩石、古生物化石等系列标本,制作反映地球演化、矿物形成、地层分布、生物演化的科普书籍和影像作品。不断丰富科普资源,为科普服务提供坚实基础。

(4)加强组织建设

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领导,完善科普工作组织体系,落实责任;建立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科普服务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5)充分挖掘人力资源。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或培养一批科普工作专业人才,建设一支适应社会化需求的科普服务队伍。

2.关键任务

(1)全面总结物理地质数据中心科普工作进展。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要求,做好科普基地的申报工作。

(2)制定科普发展规划。

结合实物地质数据中心总体规划工作,制定“十二五”科普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3)精心组织实施反响较大的科普活动。

通过国际地球年、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大型地学普及活动,广泛宣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增强青少年和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积极开发科普产品。

“十二五”期间,以收集各种系列实物为主要内容,制作反映地球演化、地层学、古生物、矿产成因的图文影像资料。

(5)加强网络科普。

创新具有实物地质资料特色的地学科普网站,提高获取地学科普资源的观赏性和传播广度。地球科普网站将建设成为展示地球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地球科学文化资源、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获取地球科学科普产品信息等与他人分享交流的多功能互动平台。

(6)开展教学实践和科普讲座。

围绕周边十几所高校和中小学近65438+万学生的科普教育需求,加大地学科普教育和普及力度,举办丰富的科普活动。围绕地球与资源、资源与生命、地质与环境、地质与灾害等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科普主题,定期举办系列科普讲座,提升青少年的地学意识和科学素质。拓展科普服务领域,建立与周边高校课程相衔接的教学实践机制,开展地学教学实践服务。

(7)广泛交流与合作

利用日益丰富的网络科普产品和服务,开展地球科学文化和科普资源的宣传和交流。与各类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地球科学文化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交流合作机制。

(8)进一步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以目前从事科普建设的技术部门为基础,建立科普协会,培养和组建专业科普机构,不断培养专门人才,选拔兼职人才,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完善各部门联动机制。重点引进或培养科普、科普创作、科普管理、科普理论研究人才。充分调动退休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形成大规模、高素质的专职、兼职、志愿者人才队伍。建立“地学科普专家库”,积极引导资深地学专家投入科普工作,提高科普工作水平和质量。

(9)改善设施

重点完善科普基地配套软硬件建设,建设科普阅览室和科普长廊,为公众营造休闲、开放、舒适的科普环境。

(10)重视品牌建设。

物理地质数据中心将馆藏管理服务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发挥专业特长,依托丰富的存储资源,挖掘整合地学科普信息,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科普创作。推出一批以典型矿岩(矿)芯、“金钉子”等重要地层剖面标本和大陆科学钻探岩心为代表的特色展示产品,形成以实物地质资料为标志的科普服务品牌。提高地球科学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品牌效应。

动词 (verb的缩写)科普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将科普基地建设纳入实物地质数据中心总体工作规划,成立科普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领导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统筹管理,有效推进国土资源科普事业发展。

2.稳定资金投入

建立科普经费保障机制,通过项目等形式筹集资金,支持科普设施和活动建设。

3.建立监测和评估方法

逐步建立实物地质数据中心科普工作评估机制,建立科普工作考核制度,确保科普工作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