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巧家县位于云南省昭通市西南部。东与曲靖市会泽县接壤,南与昆明市东川区接壤,西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隔牛栏江相望。它位于云南和四川省的中心。主要景点有吴家沟、唐郎山、马树湿地、乔家窑山、唐郎山文化广场、蒙古树、小东门新石器时代墓葬等。

1、拜佛的白佛吴家沟吴家沟自然村属于巧家县白鹤滩镇复兴行政村,属于山区。伍家沟不仅风景美,人情美,还因为有一座传说中的寺庙,巧家八景之首。山高坡陡,一年四季不见阳光。寺庙建在半岩石上,历史悠久,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夏天,离寺庙一公里左右有一个天然瀑布。瀑布高,水清。"人们怀疑银河系已经下沉九天了."这么美的景色,绝对会让你想去一回。

2、唐郎山唐郎山,又名唐郎山,彝语又称驼路山、罗尼山、罗尼白、螳螂白子等。是一座贯穿乔家包固镇、老店镇、麻树镇、炉房乡等乡镇的大山。也是彝族的发源地。天下彝族都认为自己是彝族再生始祖杜牧及其六子武、扎、诺、恒、卜、莫的后裔。彝族古籍记载,彝族六祖在罗尼山支脉。

3、麻树湿地清末以前的马舒曾是彝汉杂居之地,长期被彝族同胞统治。彝语叫“马舒”,汉语的意思是“一片沼泽”。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它从彝语的“马舒”演变为今天汉语的“马舒”,意思是马多树多的地方。麻树镇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麻树镇大海子,位于巧家县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距镇中心约4公里,海拔2400米。该保护区占地403公顷,是重要的水禽栖息地。有黑颈鹤、条纹鹅、野鸭、黄鸭、苍鹭、白鹭等珍稀动物。每年农历九月初,黑颈鹤迁徙到这里过冬,次年农历三月初迁徙。麻树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有千百年形成的“岬角”,有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舒适的自然环境,成为黑颈鹤等候鸟的栖息地。深浅水域分布,沙滩和沼泽相互混杂。动植物资源丰富,以云南松、华山松、华山松等松科植物为主,挺水植物高达1米。

4、巧家瑶山瑶山位于巧家县。巧家县瑶山镇附近,金沙江、牛栏江绕山而过。尧山占地220平方公里,主峰金顶山海拔4042米,高居昭通群峰之上。受北东成分控制,瑶山走向接近北东。西坡陡峭,悬崖从两河交汇的山谷中拔地而起,石柱高耸,高不可攀。南坡较为平坦,瑶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林区和奇特壮丽的高山喀斯特景观都集中在这一带。尧山覆盖着以乌蒙冷杉林为主的原始森林和以高山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茂密的天然林为野生药材、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药膳本以各种药材命名。著名的野生药材有柴胡、党参、贝母、天麻、冬虫夏草、黄芪、草乌、防风、龙胆草、仙茅、海参、黄连等。,在中药市场享有盛誉。野生动物,如虎、豹、熊、豺、角马、野猪、金猫等。,困扰着林莽。大面积的珙桐群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奇观。2005年8月9日,瑶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塘朗山文化广场塘朗山文化广场塘朗山文化广场位于县城西侧,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东临丝绸厂住宅区,南接县城办公区,西接花园区,北接青年路。广场由正门、主广场、绿园、大殿八景、次门五部分组成。建设内容包括图腾柱、同源六洗、金沙抽水、青铜余辉、百米美术馆、两江一山、七彩音乐喷泉、唐郎文化序、唐郎石堂、绿地、画廊、花架。六根图腾柱:表达了狼山(今大瑶山)彝族“六祖支”的记忆。图腾柱上的浮雕图案是唐郎文化的代表符号,从而进一步突出唐郎文化的主题。六洗一脉相承:铜洗是唐郎古县铸造青铜器最多的一种,成为唐郎青铜文化的重要载体。唐郎古县六百年来表现的“六洗同源”意境。金沙江引水:金沙江是流经巧家的一条主要河流。《金沙江汲水》表达了金沙江泽润浇灌的巧家。青铜余辉:形似天幕、彩虹云,以剖面形式展示巧家出土青铜器,以唐郎文化符号为衬托,正面镌刻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唐郎文化坊”字样。百米美术馆:画廊艺术再现古今厅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深刻文化意蕴。百米美术馆从左至右分为六祖支、青铜文化、五月独鲁、疏浚金沙、天国挽歌、红军长征、展望未来七大板块。

6、蒙古树蒙古乡是巧家县的南大门,位于东川小江与金沙江交汇处的金沙江大峡谷中。走进梦谷,首先让你与众不同的是梦谷的树。每一个来到梦谷,看到梦谷的树的人,都不得不惊叹它有多大!最大的是那些古树。蒙古乡政府和蒙古中学有几棵古榕树,五六个人不一定能抱在一起。树冠100多平米,遮天蔽日。其他的树,比如攀枝花树,香椿树,梧桐,都很神奇。不管是哪一种,大多有三四个人那么粗。所以不得不让人佩服萌姑树的大气!梦谷的树很高,很有个性。在梦谷,不管是同一种树还是不同种的树,你永远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树。每棵树都像一个很会打扮的女人,总是在外表中彰显个性。以榕树为例!树干也参差不齐,有的纵横交错,有的凹如小船,有的像连绵起伏的山脊。有的根像瀑布,有的像盘龙,有的像错误。说攀枝花树根部有些肿块和硬块,有些像有花瓣的荷花,有些像供人坐的草,有些像蹲着的豪猪,总是很神奇。

7、小东门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位于巧家县中心的小东门。从清末到民国,这里都是官署所在地。1950后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后院。由于地面被建筑物覆盖,从未进行过有计划的调查和发掘,墓区不详。多年来,基础设施不断建设,文物不时出土。1984,县科委建房,发现墓葬6座,收集出土文物3件。陶器质地为灰陶带砂,平底凸起,口小。底部有纹理,肩部和口缘有平行线。1990,县人民政府修建职工宿舍,再次发现石板墓,上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选定为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抢救性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