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邹鲁的由来
南宋时期,地方学校以书院为主,多为民办。据统计,福建的书院多达60所。福州是八闽首府,也是文化精英聚集的地方,所以儒学最为发达,书院多达21。朱说:“福州之学,东南最盛。”中国封建社会从隋朝到清末整个科举时期。全国各地进士县只有18个,其中福建省有4个。而莆田县的进士人数却达到了1700多人,居福建省进士县之首,其次是晋江、闽县(今福州)、建安(今南平市),比福州还多,后者已经包含了全省的部分人才。其中莆田县进士65,438+0,700余人,唐初从莆田县设立的仙游县进士7,065,438+0人。莆田县进士2400多人。也有记载,宋代所取进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人是普贤。不仅如此,仅宋代在普贤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探花、中一等奖和其他选拔赛一等奖的人数也居福建首位。其中,慕辰、方天若、蔡典、李宗石、陈俊卿、黄艾等六人获得头奖。李兆元有1人探花;有郑侯、、林逋、吴主畴、郑、叶六人,赋世。、林宇和林在其他考点都获得了第一名,可谓天下最浪漫的科举考试。
更奇特的是,莆田人民不仅创造了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还留下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客家故事。如“一家九奖”(唐代莆田人林丕的后裔,有九个官宦秘书)、“五学士”(唐黄圃是秀才,他的四个儿子也列在库中)、“一科两状元”(1076)、“魁亚同榜”(65438)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龙虎榜首领孙思祖(指宋绪铎和他的祖先唐都是状元
正是因为莆田在科举考试中的惊人成就,学术的繁荣,著作的众多,早在宋代,莆田就以“闽越之地,邹鲁之地”(宋真宗词)、“兴化多士”(宋代王安石之赞)、“莆田字之盛”(宋珠熙之赞)、“儒比宅业”而闻名,福建是全国高考的红旗,莆田是高考的红旗。可见,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享誉世界的根本,也是莆田“海边邹鲁”最具特色的传家宝。所以后来“海滨邹鲁”一般指潮汕莆田一带。沿海邹鲁包括潮州、汕头、揭阳、莆田、仙游县(山中邹鲁)、泉州、漳州、新会、福州、金华(江南邹鲁)、惠州(东南邹鲁)。泉州素有“沿海邹鲁”之称。什么是《海边的邹鲁》?邹是孟子的故乡;鲁是孔子的故乡。邹鲁这个词是用来指文化繁荣的土地。海边是指泉州。因此,“海边的邹鲁”意味着泉州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荣誉。
泉州的历史无愧于这个美誉。因为,从唐初常滚被任命为福建观察员开始,泉州就是较早受益的地方之一。再加上欧阳展第一秀才,泉州人的学习热情更被激发出来。翻阅泉州的文学,赞美文教的并不少见。如泉州建龚雪时,有人写道:“温岭是名国,又是理学文章。”建成明伦殿时,有人说:“全军天下第一。”这些评论,乍一看,可能会让人觉得过誉。但是,如果结合现实,你会觉得这些评论并不过分。比如,自唐代以来,泉州士人数以千计,人才辈出,人才辈出,出现了三代进士、父子进士、孙进士、兄弟进士等诸多极不寻常的现象。其中父子33人,祖孙22人,兄弟24人。难怪有些迷信风水的人把它归结为泉州有座双阳山,两座山峰并排而立,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联合登船”事件。
或许是为了发扬“海滨邹鲁”之风。过去,泉州夫子庙前有一座“海滨邹鲁亭”。此亭前有朱思桥,后有夫子泉,亭内挂有“海边邹鲁”的大匾,十分美观庄严。朱思桥的“朱思”是孔子教导弟子的地方。《礼记·上谈公》中有“我和你师父在朱斯之间”的说法,所以后人把“朱斯”当作儒家的代名词。“夫子泉”是纪念孔子的泉水,有“日饮一瓢,以赏其脸”之说。
如今的“海边走鹿亭”已经废除,其他的现在都是泉州中华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