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的生平事迹
李茜在上海医学院学习后,在日本侵略者长期侵略中国的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接受了当时中国近代医学教育最优秀的一批先驱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训练。母校“尊重科学,尊重病人”的校风,逐渐培养了他的行医治学道德,也形成了他终身奋斗的个人特色。特别是李茜家的四个兄弟姐妹同时被日寇杀害,对国家和家庭的仇恨使他在年轻时就形成了强烈的正义感。李茜1941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重庆和贵阳市中心医院工作。当时大后方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上海医学院和重庆市中心医院集中了一批近代中医的开拓者和精英。作为一名年轻的外科医生,正是在那里,李茜得到了沈克非、王立宪、黄家思教授等著名外科医生的直接指导和摔打,从学习、做事,甚至做人,各方面都接受了最严格的基础训练。后被派往贵阳市中心医院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援队,随中国远征军在保山、芒市等边境地区工作,进入缅甸。他投身于神圣的开辟滇缅公路的抗日战役,在野战手术队一年多的时间里救治了无数的伤员和平民,也磨练了自己的野战外科技术。抗战结束后,李茜回到大陆,转入南京市中心医院(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前身)。当时这家一流大医院的专业工作,使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熟悉和掌握了腹部外科的临床特点和各种经典手术程序,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从65438年到0947年,李茜来杭寻求事业上的更大发展。先在杭州市民医院工作,后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50年代初院系调整后更名为浙江医学院)。从65438到0958,调到温州医学院,做了26年的暖医。1983,转回浙医二附院。1993被人事部批准“暂缓退休,继续从事研究和写作工作”,于是在浙江大学医学部担任在职教授,直至去世。
20世纪50年代初,李茜在浙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外科工作,担任普通外科教研室主任。
也是浙江肿瘤外科的开创者。50年代中期,他先后派科室医生出国留学,并开始购置设备。在浙医二院设立肿瘤科,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放疗工作。这个科室后来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的技术基础,当时的很多业务骨干后来都成为全省著名的肿瘤专家。
1958年秋,钱被调往浙南参与创办温州医学院,这对他投身肿瘤外科事业的雄心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但他无条件服从组织动员,在极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投身于新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医疗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当时的基层医院大多以腹部外科为主,于是毅然将业务重心转移到腹部外科,并在这一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思考和总结,进一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他的带领下,温医附院普外科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温州工作的26年间,李茜走遍了浙南的山山水水,无数次下基层会诊,指导高难度手术,抢救危重病人。他不辞辛劳,淡泊名利,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为解除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的浙南人民的痛苦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茜也是一位优秀的医学教育家。他和同事们在温州南门外的一大片水田里白手起家,创办了浙南第一所高等学府——温州医学院。他教了几十年的“普外科”和“外科学”。他讲课有说服力,深入浅出,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受学生好评。他讲课的生动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四五十年前学生的记忆中,至今仍被他们津津乐道。
在担任浙江医学院普通外科教研组主任期间,李茜清楚地认识到,编写和使用自己的教材是提高教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建设。1953写了一篇38万字的普外科讲座,受到同行好评。
1955年,高校开始使用统一教材,当时使用的《外科学通论》是苏联的鲁法诺夫主编的。在教学实践中,李茜发现教材存在诸多不当和谬误,于是在1956,他冒着当时巨大的政治风险,在《中国外科杂志》上发表了《读了鲁法诺夫的普外科书后》的书评,对教材的不足甚至原则性错误一一进行了批判,显示了他的学术良知和道德勇气。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科学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反响。
在温州工作不久,工作环境和现实让他萌生了填补国内腹部外科专著空白的想法,并迅速付诸行动。从构思、编写大纲、收集资料到反复修改,历经6年的艰苦案头工作,这份654.38+0.3万字、数百幅插图的《腹部外科》手稿,经过上海第一医学院沈克非教授和崔志毅教授的审阅。然而,就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对手稿进行排版校对的时候,十年动乱开始了。
《腹部外科》最终在1973出版,首印8万册售罄。这是我国腹部外科领域最早出版的专著之一,影响了60岁左右的一代普外科医生,被众多学者的论文和著作广泛引用。许多普通外科科学家从研究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著名外科医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曾回忆说,他还随时把钱老的专著当案头书看。更多的基层普外科医生把得到一本《腹部外科》视为人生幸事,不时研读,逐渐把书中的要点烂熟于胸,然后用这本书提出的原理和经验来指导年轻一代的普外科医生。一本书让李茜与无数素不相识的中青年普外科医生有了师生恋。正如一位读者所说,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专著时,我无法表达对钱老的钦佩和敬仰。
以腹部外科为主的普通外科发展历史相当悠久。它所涵盖的疾病不仅五花八门,而且变幻莫测,不可预测。所以相对于外科领域的其他专业,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李茜长期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他善于思考案例,系统总结理论。同时,他善于吸收他人包括外国文学的学术营养,形成自己的见解。《腹部外科学》的出版是他实践和思考的结晶。书中涉及的每一种疾病,尤其是许多关于腹部外科急腹症的章节,他几乎都生动地介绍了自己的诊疗经验或教训,用大量的病例和资料论证了国内外的各种观点,即使不同意个人观点,也实事求是地进行了介绍,并明确指出了某些观点和方法的不足或局限性,以引起读者在实践中的注意。他勤奋、严谨、求实、博学的治学精神和深刻独到的学术见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撰写出版了《腹部外科2版》(654.38+0.6万字,654.38+0.982)、《乳腺疾病》(40万字,654.38+0.983)、《甲状腺疾病》(40万字,654.38+0.984)。并主编《现代普通外科》等专著。
外科疾病的诊断思路和治疗程序(版本1,510000字,1994;第二版,68万字,2000年)是李茜晚年的又一力作。他认为目前临床上一直使用的“鉴别诊断”有很多局限性,指出“与其对疑难病例进行诊断,不如对如何一步步处理有统一的认识,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弄清病变的真相”,并提出了全新的“分析诊断”。强调要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受益率和病人的耐受程度,做出正确的处理。同时,主张医学教育应从在校学生开始,重视相关能力的系统培养。
除了这些专著,李茜还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他一个人努力写了六百多万字,是中国现代外科领域最多产的作者。在这些著作中,《腹部外科学》和《外科疾病的诊断思路和程序》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他也因其重要的学术影响而闻名全国。
2006年春,由李茜教授、郑树森院士、章启宇教授等国内知名中年普外科专家合著的《李茜腹部外科》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为数不多的以医学家名字命名的专著。编者认为,李茜教授的两个版本原著对临床诊疗原则和经验教训的论述仍有待外科界遵循和借鉴。原著的功力如此深厚,风格如此独特。因此,除了增加一些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外,原著的体例、章节顺序和内容基本不变,很好地体现了对原著的继承和发展。李茜教授曾任浙江省医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顾问组副组长、第五届至第七届理事会名誉主席、资深会员。
他一直关注着浙江外科分院的工作。从1978到2003年底的二十六年间,他始终积极参与外科分会活动的组织工作。他注重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外科分会的同仁,精心策划和组织分会的每一次学术活动,紧紧围绕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进行学术交流,让与会者吸取教训,促进全省普通外科的发展。
为了加强省医院和杭州医院在全省普外科的示范作用,他倡议在杭州各大医院开展普外科联谊活动。他长期坚持在浙江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第一医院、杭州市第一医院等杭州五家医院参加普外科查房,有计划地组织研讨,分工协作,集中大家的智慧,对临床热点疑难疾病的诊疗规范形成共识,再通过学术年会推广到全省。
为了扩大交流,提升浙江普通外科研究的地位,他提议成立华东六省一市外科协作组。这个组织定期开展活动,与浙江的学术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促进了浙江普外科学界更好地开拓视野,走向全国。
在学术活动中,李茜以其严谨的学术思想、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治病救人的爱心影响和教育了中青年外科医生。他孜孜不倦的大师风范,坚定了年轻医生投身外科的兴趣和决心。
李茜联合外科分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活动,成为浙江省医学会最具活力的分会之一,为其后继者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茜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员。他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提出建议,承担起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至今很多人还清楚地记得4月份七届全国人大二次全体会议上突然发生的一幕,1988:一次全会进入发言程序后,他第一个举手提出了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未能安排西医委员的问题,这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中是前所未有的——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一举动让我们一家人以及当时看了大会电视直播的很多相熟的朋友同事都惊呆了,一时间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对此,他表示,“我只考虑了国家的利益,其他什么都没多想。”这一建议被采纳,委员会增加了吴阶平教授。
李茜多年担任浙江省高级卫生技术职务评委会主任、浙江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主任。面对这两项具有科学性和政策性的任务,他始终秉公办事,为浙江这两项重要任务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年过八旬,李茜仍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他向红十字会和慈善联合会慷慨捐款,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近年来,在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2万元后,又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5万元。2011 2月,李茜教授以97岁高龄被中共杭市委市政府授予“抗灾救灾先进个人”称号。他去世后,杭州市红十字会追授他“人道、慈善、奉献奖”。从李茜教授的临床实践和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学术思想的脉络。他特别强调,医生要立足于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求真、重在细节、辨证论治、辩证处理”三个环节;特别强调了手术治疗必须保证患者目前的安全,并照顾到远期效果。这些“从病人实际出发”的论述,体现了他“实事求是”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他反复强调外科医生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逻辑辩证的思维,遵循原则注重细节,规范处置,善于应对突发事件,等等。这些论述生动地展示了他的学术素养和思维艺术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他通过创造性劳动形成的学术思想与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的“循证医学”的本质高度一致,在我国外科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学术争论常常被政治所掩盖。学术上讲真话,可能会惹麻烦,甚至带来灾难。在学术上敢于坚持真理、纠正谬误,不仅需要辨别真假的能力,更需要敢于说真话的道德勇气。李茜不仅是学者,也是外国人。他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典范。在学术上讲真话没有政治风险的今天,但担心会不会得罪某些“权威人士”,或者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也是在拷问每一个学者的良心。
李茜曾经说过,“写书是一种乐趣。倾诉自己独特的经历,提炼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多么幸福啊!”只有教会读者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真正让读者受益,才能体现学术著作的价值,这也正是李茜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让读者动容的亮点。另一方面,在当今学术界,浮华之作盛行,东拼西凑、毫无意义的作品,甚至抄袭他人成果,也不足为奇。与李茜教授的精神相反,你应该为自己是这样一个作家而感到羞耻。
李茜98年的人生和学术道路,折射出中国近百年历史的风风雨雨,跌宕起伏,艰辛坎坷,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当时钟爱的新兴专业。但“不唯心”让他捍卫了科学和学术的尊严,“不跟风”让他总能找到新的学术关注点,走出属于自己的新学术之路。人需要一点精神。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靠的是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
由于年事已高,2004年后,李茜逐渐淡出专业活动。今天现代医学的惊人发展,似乎让他的一些精彩的具体论述不再像当时那样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他对外科医生乃至任何临床医生的一系列原则要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程序再先进,也代替不了医生的思维分析。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永远是一个好医生的基本素养,也是患者对我们的要求。这也是李茜学术思想留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李茜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妻子赵云鹤女士(1920~1999)的全力支持。尤其是在远离家人独自在温州工作的二十六年里,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的大背景下,钱福仁既要完成浙医二院麻醉师的繁重工作,又要照顾留在杭州的一大家子的家务,承担起照顾家中众多老人、养育四个孩子的重任。她无怨无悔地解除了李茜教授的后顾之忧,让他可以专心于自己的事业。李茜夫人的成就浸透了她的心血。她结合了中国传统女性和现代职业女性的美德,是李茜当之无愧的妻子。
最让李茜教授晚年欣慰的是,他的很多后人都走上了从医之路:有几个在临床一线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医术精湛,甚至著述颇丰,堪称事业有成;孙子辈和长孙辈在美国成为肾脏科医生,二孙子在中国从事普外科,直接继承了李茜的专业。金钱礼物无疑在他们的职业选择中起了关键作用。即使中国的医患关系现状令人失望,很多医生的后代已经放弃了“继承父业”,但后人从李茜那里得到的信念是,医生永远是崇高的职业。“学无止境,要多思考病例,合理分析,避免误诊;医者仁心,视患者为亲人朋友,可以避免亏待。”我们一定会记住李茜的遗产,努力成为像他一样的好医生。
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造就中国一代老知识分子李茜多彩人格魅力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不复存在。面对如此高度物质化和技术化的社会环境,我们这一代的博士学者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辉煌?这是李茜教授留给后来的学校的另一份问卷,他是一位严厉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