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心态的选择

作文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一名登山者在途中遭遇暴风雪。他知道如果他不尽快找到避难所,他会冻死的。他走啊走,腿不能动了。就在这时,我的脚碰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登山者很困惑:他应该继续前进还是停下来营救陌生人?他内心翻了个底朝天后,毅然决然的做了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按摩。按摩后,陌生人可以移动,登山者温暖了他的身体和心灵。最后两人互相帮助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生死抉择,但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看到,听到一些触动内心,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当时我们所有人是怎么选择的?应该如何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题写一篇作文,内容必须在本题范围内。?

【注意】①自主决定;②风格选择;3题目自制;(4)不少于800字;⑤不要抄袭。?

对试题进行评论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应该说是全国高考语文命题中最理性、最成熟的一套。

这是我在陕西电视台《高考回望-语文》特别节目的结论。时至今日,这句话并没有过时,因为2003年和2004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未能超越2002年。当时各方讨论的焦点基本都集中在作文这个话题上,因为“作文”最像“语文”这个学科,无论是谁都可以说三道四,对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横加指责。但最终公认2002年高考作文命题是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一次飞跃。虽然高考作文中出现了数量惊人的类似故事(这可能是本题最失败的地方。我总结了15个故事,几乎一半的考生都在讲这15个故事,这是我从教20多年来最痛苦的阅卷经历。但它毕竟开始走出概念和说教的圈子,希望考生有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凸显了2002年年度考试的整体精神——理性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理念。更何况,我个人更愿意相信,类似的故事太多的事实也说明,这个话题正击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作文教学中,思考人生不是重点,学生几乎根本不思考人生,或者说根本想不出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而是听党、听老师、听家长、听报纸、听杂志、听广播、听电视,所以只能说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当然,一篇文章的思维一定要有条理,语言一定要有文学性,但如果没有对人生的自我反思,恐怕很难写出好文章。强化生命之思,要确立语文教学的首要理念,遵守语文教学的原则,即人的意识、矛盾意识和境界意识。因为生命是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世界因人的出现而具有情感色彩,所以感受和思考生命的第一原则应该是人性原则,即对现实生活中一切现象的感受都应该从人的角度去理解,无论是猫、狗、山、水、花还是草,都应该感受到人性的味道。其次,生活是由矛盾组成的。万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是人生的矛盾。传统的阴阳学说是对世界矛盾的简单而生动的认识。所以矛盾原理就成了思考人生的核心原理。第三,现实世界的矛盾平衡总是处于一定的状态,不同的状态会形成不同的境界,幸福与痛苦,完美与缺陷,真诚与虚伪,平等与差异,高贵与卑贱,民主与法制,文明与野蛮,和平与战争,等等。人类总是在追求某种状态的平衡,也就是生活、思想、艺术、爱情、工作等等的境界。那么,语言和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首先必须是人文的,其核心是揭示生活的矛盾,形成的审美效果是特定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主体,必须确立人的意识、矛盾意识和境界意识。没有人的意识,生命的感觉就没有意义,至少意义不大;如果缺乏矛盾意识,对人生的理解就会语无伦次、不合逻辑、不清晰,更谈不上全面深刻;如果你缺乏对境界的认知,即使你的思想是有意义的,清晰的,你是否能被别人接受,以什么方式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怀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境界,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道”。无论文学、音乐、艺术还是风俗,人们追求的境界都是“天人合一”,“道与自然”是这一境界的永恒法则。

对生活的思考体现在文章中,我们称之为“主题”。“主题”不同于“话题”和“标题”。?

“话题”是要谈的问题,指的是生活的某一方面。话题作文是给学生一张生活的脸,可以是特定的领域,比如“如果记忆可以移植”;也可以是抽象的范畴,比如“诚实”;也可以是特定的感知角度,比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者干脆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矛盾,比如“心灵的选择”、“感情的亲近与对事物的认知”、“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可以是意象,比如“面朝大海”、“灵动的水,平静的山?”。“主题”是对“主题”的理解,是对“主题”所包含的矛盾的分析。同一个“话题”可以有不同的主题,甚至截然相反的主题。?

“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具体概括,一般从特定角度概括核心矛盾,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淡化次要方面。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胡同与文化的统一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淡化,对立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说明胡同的衰落是历史的选择,北京人只是顺应了社会潮流的发展,即文章内容在讨论“胡同与文化”,而不是“胡同文化”。把题目的矛盾属性分析清楚,文章内容就一目了然了。铁凝的《永远有多远》生动地说明了人生的价值。永远是永恒,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的价值可以是永恒的。《麻雀,我放你走》体现了作者选择了尊重生命,让生命自由快乐地飞翔。?

具体到“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其核心不是选择本身,而是精神斗争的过程。用三种不同的考试境界来分析,基本意思是“现实选择”,下一步可以理解为“人生选择”(引申意义)。一般考生想到这个地方就开始构思文章。诚然,这种境界高于“现实的选择”,但我写起来总觉得无所适从,只好硬着头皮编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故事,或者发一个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的倾诉。要写好这个题目,就要明确它的本质含义(揭示题目的核心矛盾)。这个题目的关键不是“选择”本身,而是“放弃”,或者说“选择”的本质在于“放弃”。因为贪婪和攫取是人的本能,“放弃”真的是对人性的考验,比“选择”难多了。一个能“放弃”的人,当然应该是一个能“选择”的人。而且“放弃”比“选择”更慷慨无私,心胸更宽广(思想境界更高)。其实几乎所有的满分作文都在讲“放弃”,因为这样的思路理清了“选择”和“放弃”的关系,不局限于“选择”,不片面孤立地讲“选择”,突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会有不错的表现。(李振民)

完美的作品

霸王泪?河南考生?

“生为英雄,死为鬼雄。?

今天,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拒绝生活,回到了东方。"?

(1)?

夜晚来临了。他和他的马独自站在冰冷的乌江岸边。秋风撩起他凌乱的长发,刚毅的脸上满是疲惫。他回忆起他叔叔年轻时说过的话:“为千千牺牲一个人和为千千牺牲一个人同样是错误的。但是,你必须做出选择。”是的,今晚是时候做出选择了。他回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营地,那里曾经辉煌,现在颓废。他不忍再想下去,只是轻轻地抚摸着身旁那匹马的鬃毛。当他看到马眼角发亮,虎目发胀,赶紧把头扭向一边...?

(2)

几十个人闷闷不乐地喝着,往日的喧嚣多了几分伤感。他也没说什么,双手捧着坛子,自顾自地喝着,直到喝完整坛,然后站起来,从旁边拿出一个包袱。他走到酒桌前,从包袱里抓起一锭银子,放在几十个人面前。然后挥了挥手,让他们分开走,然后他就把脸搁一边了。他听到身后有叮当声,好像觉得扔在地上的武器正打中他的心脏。良久,他慢慢转过头,突然惊呆了。掉在地上的是什么武器?原来是银锭,眼泪终于来了...?

(3)?

她对他说:“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他看着她举起剑,在她粉红色的脖子上擦着。他无助地看着,无能为力。第一次觉得颜色这么刺目。它曾经从敌人的脖子里喷出来,现在却把我爱的女人的玉黄色衬衫染成了红色...浑浊的泪水悄悄滑落。?

(4)?

他终于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他们都尽了最大努力,但敌人还是像洪水一样涌来。当他被部里推上小救生筏时,发出一声虚吼,把马拉上筏,悄悄说:“来世,我们还是兄弟。”他举起长矛,返身跳入“潮水”中。透过层层血迹,他看到木筏上的黑马跃入深不见底的乌江,看到兄弟们一个个倒下。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带着眼泪和微笑举起了手中的剑...乌江岸边,霸王泪洒...?

评论?

项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个争议源于我们民族的哲学观念。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所以中国的哲学是在他入世的时候诞生的。当他到达顶峰时,他帮助了世界,而当他贫穷时,他对世界免疫。一方面,我说我不愿意为了五斗米而弯腰驼背,哦,我怎么能庄重地对那些做官的和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呢;一方面是说人在屋檐下可以不低头,可以屈伸君子。一方面是说留在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去了最好。一方面,他说,生不如死。项羽卡住了,我们也卡住了。?

这位考生避开了一切复杂的历史、哲学、政治之争,简单地塑造了一个“失败英雄”的悲壮和一个绝望者的悲壮,这本身就是一个聪明的选择。而悲痛和英雄主义是人类令人震惊的一面。成功是令人激动的,失败是令人悲伤的,只有在失败中的挣扎才是悲壮的,震撼的。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悲剧史。《霸王之泪》这个标题也凸显了这样一种悲壮之美。但不能说文章缺乏对人生的思考,应该说文章把对人生的思考放在了对形象的刻画上。因为悲剧美是人类诞生和发展的永恒审美取向。(李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