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画怪”沈懿,在抗战胜利前夕以爱国画家的身份销声匿迹。
但民国时期,沈宜谦是和徐悲鸿齐名的大画家。
沈益谦,原名程维,出生于江南古镇嘉定(今属上海),祖籍松江。
沈家几代都是秀才,祖父沈流亭是清朝的中国留学生。其故居四圣堂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西街152号。
沈益谦聪明好学,从小热爱绘画。早年在上海师从日本画家细川护熙李三学习素描,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西洋画系深造。
沈益谦上学时就开始尝试将西洋画的素描技法与中国画的技法巧妙结合,逐渐创造出自己的画风。
沈益谦为人正直倔强,从不欢迎达官贵人。他热爱绘画艺术和他的祖国。
东北三省沦陷后,沈益谦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怀恨在心,他决定用自己的画笔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
1933初春,25岁的沈亦谦成立了“上海艺术学院国难宣讲团”,并担任团长。
“上海艺术学院国难宣讲团”成立后,沈宜谦率上海代表团北上支援“长城抗战”。
不久,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军阀签订了《塘沽协定》。
沈宜谦知道后,深感条约辱国辱国,心中无比愤懑。
为了宣传抗日救国,沈益谦只身北上,冒险登长城,在察哈尔、包头等地考察写生。
长城外,沈益谦自告奋勇,亲自为包头毛毯厂设计图案,支援民族工业。
沈宜谦在长城逗留期间,专程去拜谒了王昭君墓。他敬佩王昭君为国尽忠,在自己的墓前当场作画,还朗诵了一首七步诗。
在这首诗中,沈宜谦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敬仰,间接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沈益谦的冒险不仅宣传了抗日救国的思想,还创作了大量的画作,可以说是收获颇多。
从长城回到上海的沈益谦,于5438年6月中旬+今年2月,以上海艺术学院国家灾难宣传组的名义,在上海人民教育中心举办了“西北蒙古展”。
“西北蒙古展”很受上海市民的欢迎。展会上,观众蜂拥而至,踊跃捐款,盛况空前。
据历史记载
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后,支持废除溥仪皇帝,并派特务试图劝说蒙古王公脱离政府,建立傀儡政权。
1934春天的一天,“蒙古地方自治委员会”(简称蒙古政务会)将在乌兰察布盟百灵寺召开成立大会的消息传到了上海。
在上海的沈怡倩听到这个消息后,忍不住火了。他立即带着抗日大字报赶到北平。
在北平,沈宜谦坐上《新生周刊》主编杜重远提供的汽车,日夜前往百灵寺,争取蒙古王公的支持。
沈益谦想通过“国难展”的方式唤醒蒙古人民的抗战决心。他不顾暴风雪和突如其来的大雪,日夜兼程前往百灵寺。
到了百灵寺后,沈益谦才知道没有合适的展览场地。
沈懿灵机一动,把海报贴在了百灵寺的外墙上,不仅吸引了蒙古人,也引起了蒙古王公的注意。
在百灵寺抗日画展期间,沈益谦还专程拜访了蒙古王公。
在蒙古乌兰察布盟盟主、蒙古政务院主席王云面前,沈益谦感同身受,感动不已,亲自为王云画像以示敬意。
在绘画的过程中,沈益谦对王公贵族一一慷慨陈词。
蒙古王公被远道而来的汉族画家感动了。王云特别向沈义谦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并命令他的部下给他祝福的哈达、珍贵的獒犬和精美的毛毯。
沈益谦很高兴,不是因为贵重的礼物,而是因为赢了蒙古诸侯的首战。
就在沈益谦以为加入蒙古诸侯抗日只是时间问题的时候,国民党派来的一个大臣发现了他的不快。
大臣觉得沈义谦的到来抢了他的风头,所以对沈义谦百般挑剔。
最后,沈益谦把王云送给他的珍贵獒犬送给了大臣,没有引起更大的风波。
沈益谦的壮举虽然感动了蒙古云王,但并没有拯救蒙古诸侯离开中央投靠日本人。
1936年2月,在日本关东军代表田中孝治的支持下,蒙古政务院秘书长王德悍然建立伪蒙古军政府,并任其总统。
沈益谦没有想到,自己历尽千辛万苦,却无法阻止蒙古诸侯投奔日伪。他知道自己的个人力量太小,决定在《大公报》做速写记者,继续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
沈益谦在担任速写记者期间,在《大公报》连载了《骆驼队在大风中奋进》、《塞外粮仓》、《最近两次被伪军袭击的桃林城》等一系列图文报道。
沈益谦发表的连载图文报道,不仅宣传了抗战思想,也让群众了解了塞外风土人情。
虽然《大公报》的销量一直居高不下,但沈益谦通讯员的工作却十分艰难。
《大公报》不给记者发工资,记者的生活没有保障。
沈益谦当然知道当通讯员的危险,但为了抗日救国,他什么都不在乎。
1936 165438+十月,汉奸投敌的蒙古德王,以百灵寺为据点,南侵遂城(今呼和浩特)。
当时,傅率领的部队奋起自卫,成功粉碎了蒙古王德分裂国家的阴谋,取得了“绥远抗战”的胜利。
“绥远抗战”的胜利,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大公报》随即将沈益谦所作的上述素描报告整理成书,并火速印出了用道士纸印制的《查穗西门素描集》。
《茶岁西蒙》的素描集一经出版就大受欢迎,大家争相购买。
沈宜谦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长城以外的抗战风貌,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勇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剧作家杨汉生根据沈益谦出寨的传奇经历,写出了电影剧本《塞上风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交通中的风暴》无法拍摄,成了杨汉生的一块心病。
后来,在左翼明星赵丹的邀请下,杨汉生将《墙上的风暴》改编成由赵丹和妻子叶露茜主演的四幕剧,在后场大放异彩。
但是,把暴风骤雨搬上大银幕,一直是杨汉生的心愿。毕竟剧的舞台太小,吸引不了更多人的眼球。
后来,杨汉生在重庆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导演委员会主席时,再次将电影《交通中的风暴》提上日程。
当时已在内蒙古写生三次的沈益谦,被特聘为《墙上的风暴》的顾问。为了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沈宜谦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沈益谦随《墙上的风暴》摄制组千里迢迢来到玉林。虽然历尽艰辛,但大家士气高昂,干劲十足。
一路上,沈宜谦不时拿出画布,画几笔。他是个不安分的人,不管多忙,他都坚持画画。
1939年,沈益谦在重庆发起中国抗战美术出国展筹备会,出任总干事。
1940年,沈宜谦还将自己的作品运往苏联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艺术展”。
1940年2月和10年10月,沈逸谦两次应邀到延安访问。参观中,他被八路军的抗战决心所感动,接连画了许多关于八路军的素描。
在延安,沈宜谦还为朱德总司令画了一幅速写。
沈益谦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举办“战地素描队素描展”,他把自己的绘画风格和创作理念带到了革命圣地。
1944年,抗日战争告一段落,沈宜谦非常高兴。他准备等到抗战胜利后,再出国办自己的画展。
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重庆中秋节前夕,沈益谦到朋友家串门,在回家的路上失踪。
沈益谦失踪后,家人一开始并不担心,以为他一定是走得匆忙。
家里人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沈益谦经常不打招呼就去上班,干完了就回来,一句话也不说。
不仅沈宜谦的家人不担心,就连沈宜谦的朋友也不小心。
抗战胜利1945,但沈益谦仍下落不明。他的家人开始担心,到处打听他的情况。
但无论沈家怎么打听,沈宜谦还是没有消息,像蒸汽一样消失了。
当时沈家一致认为是日本人杀了沈益谦,因为1944年,沈益谦在四川万县和重庆两次被汉奸特务暗杀。
虽然这两次刺杀都没有成功,但沈宜谦还是中毒了,导致双眼半盲,体力大损。
沈益谦的家人后悔了,沈益谦的朋友也后悔了...
时光荏苒,沈宜谦再也没有回来。他失踪时只有36岁。
一个热爱绘画、热爱祖国的优秀画家就这样消失了...
1944,重庆中秋节前夕,沈亦千经历了什么?谁能告诉我们答案?
重庆的夜好深,雾好迷茫...
作者简介——(万饰):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爱写文章的女人。我不知道什么是好文章。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我想说想写的东西。这就是我,俗人世间,何愁深谷苍穹,兰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