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汉朝时期,频繁迁都的背后有什么辛酸?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中国大约有70个统一或分裂的政权,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国都,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向外扩张,以夺取天下,或以此为中心治理天下,维持国家的稳定发展和政权的长治久安。由此可见,首都的选择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影响首都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地理、文化、经济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首都有不同的影响。汉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而长久的国家政权。虽然王莽在西汉和东汉之间篡汉,朝代被破,但后来的史家认为这两个朝代有很强的继承性,所以称之为“史”?先汉后汉?。

西汉未央宫复原图

从西汉开国到东汉灭亡(不包括王莽政权,另起炉灶)的400年间,共有南郑、溧阳、长安、洛阳、许昌五个国都。这其中,既有统治者的主动选择,也有因周边形势或地方军阀而不得不做出的被动选择。

01刘邦封汉王,建都南郑。

在秦末战争中,刘邦率先摧毁了秦国。根据诸侯与义帝楚怀王的约定,他本可以在关中称王,但义帝却被西楚霸王项羽控制了。项羽对刘邦恨之入骨,所以只给了刘邦巴蜀,而巴蜀本来就是秦国经济地理位置差的地方。

后来张亮贿赂项伯,项伯让项羽把汉中让给刘邦,这样就把都城定为汉中郡治南郑的郡,地名就叫汉国,刘邦就叫汉王。这一年(公元前206年)是汉朝元年。

刘邦剧照

汉初都城南郑位于汉中盆地中心,地理位置较差。北有秦岭,南有蛮夷,东有巴东山脉阻隔,交通不便。项羽居然把刘邦围在这里,打压刘邦的势力,让他死在穷乡僻壤。

此外,项羽还起用秦旧将镇守关中,意图将刘邦困在巴蜀,使其无法与东方诸侯抗衡。因此,其都城南郑是由人所为,而非统治者的主动选择。

鉴于项羽分封,刘邦听取了萧何的建议,选择隐忍:“祝大王王汉忠,举其民为智,收巴蜀,定三秦,使天下有利。”

萧何和刘邦剧照

分封之初,刘邦的大臣都是山东人,所以他不断逃亡,汉国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刘邦利用项羽东征齐国,士兵思乡之心?明秀贱路,偷偷穿越陈仓?一举攻占关中。

02年攻下关中后,刘邦选择了溧阳作为都城。

攻下关中后,刘邦可以在这一带选择一个城市作为都城,所以他有一定的选择主动权。鉴于咸阳残破,关中能作为都城的城市只有废丘、溧阳、高奴。经过权衡比较,刘邦选择了定都溧阳。

这主要是基于栎阳城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高奴城(陕西省延长县)偏北太远,废丘(陕西省西咸新区)被汉军水灌毁。

项羽剧照

还有李阳在吗?还定三秦?在战斗中未受损伤,城市位于渭河南北两岸的东西向交通大道上?蒲官路,通过此路可经蒲津关到达山西运城盆地,便于向东发展。所以刘邦选择了溧阳作为都城,以战国时期秦国的故里为根据地,东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称帝,溧阳迁至长安。

从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到汉初七年(公元前200年),溧阳作为都城有七年之久。但是呢?溧阳到长安?并不是刘邦统一天下后的首选。公元前202年楚汉之战后,汉武帝刘邦决定定都洛阳。

洛阳属于大地理环境?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刘邦和他的大臣们之所以同意以洛阳为都城,一方面是因为曾祖父刘邦想把自己和周成王、康王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都是关东人,对以洛阳为都城有着文化上的认同。

而关东的异姓诸侯和同姓诸侯,军事实力都很强,已经包围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和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于是,娄敬和张亮提出:三面抗守,一面制诸侯?长安具有既与关东相连,又与关东分离的军事地理优势。刘邦经过深思熟虑,只能放弃选择,同意西迁长安。

张亮·斯蒂尔斯

04刘秀的车子驶进来的时候,定都洛阳。

东汉时,刘秀从南阳出发,一直声称自己是汉高祖的后代,是西汉王朝的合法继承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吞并战争,刘秀基本控制了河北、南阳和中原。刘秀选择洛阳作为首都是一个深思熟虑和独立的选择,没有任何曲折。车子开进洛阳,直接把洛阳当成了自己的首都。

在动荡的世界里,刘秀首先考虑的是洛阳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环境。从小的地理环境来说,洛阳本身就有一定的军事地理优势。洛河、浐河、伊阙、金梦、太谷都是周边重要的军事屏障。从大的地理环境和割据政权在各地的分布来看,刘秀本人在河北开辟并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根据地。

刘秀选择洛阳作为首都,这使他能够与大后方保持密切联系,并与重新开始和柳永等分裂势力对抗。可攻可守,在当时刘秀控制的地理范围内,只有洛阳是最佳的都城选择。

刘秀·斯蒂尔斯

定都洛阳后,为了?洗清你的罪名?刘秀采取了一些策略来重建中国的文化正统,如设置火德、改变洛阳、提供红色符号等。

此外,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分封诸侯的消极经验教训,只允许分封君王享受衣食税,不准军政大权。因此,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并没有受到诸侯的威胁,和平盛世的洛阳在世界上也能充分享受交通和地理的优势,得到快速发展。

建都洛阳,平定天下后,光武帝刘秀也巡视关中,定长安为西京,重修长安宫庙。但关中被破,光武帝广关后军事地理优势尽失,彻底放弃了定都长安,继承西汉正统的打算。

东汉末年及晚年,多次迁都。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的宦官和外戚都想控制朝政。当地方军阀董卓进京后,他废除了皇帝,建立了陈留王,这是对汉朝的贡献。

董卓用胳膊抱住皇帝,使诸侯受到诸侯的攻击。乱世,洛阳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再次变得低劣。军事失利后,董卓决定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并传播童谣,制造舆论,以赢得民心。迁都长安后,他建造了自己的迷人码头,被称为万岁坞。董卓夸道:事成,天下必胜;不,死了就够了。?

董卓

东汉末年,潼关建成,关中东部屏障重新完善,长安是西汉旧都,于是董卓才决定迁都关中长安,而不是他的势力范围凉州。可见,迁都被人控制的长安,主要是出于对军事地理取胜和传承正统汉文化的重视。董卓企图夺取皇帝的积蓄,再次东去夺取天下。

虽然诸侯未能突破潼关占领长安,迎接汉献帝,但董卓还是被丁渊的计谋所杀,随后发生了李珏郭思之乱。汉献帝趁机带领大臣逃离长安,返回洛阳。此时的洛阳已经成了一座空城,方圆百里内无人居住。汉献帝和他的大臣们既无栖身之所,又无食物,周围的诸侯都想篡位夺权,汉献帝的大臣和士兵经常在混乱中被杀。

这次迁都的原因是献帝希望回到旧都洛阳继承大一统,希望号召天下诸侯勤政。虽然是独立的迁都选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是最失败的一次。

汉朝迁都洛阳后,曹操听从了毛赞的建议?侍奉天子使其不为臣?先礼后兵,到了洛阳,把汉献帝带到了他根据地的首府许昌。之后许昌升为许都,成为汉朝最后一个都城。

这次迁都也是受人控制,出于政治目的迁都。直到曹丕篡汉,为了宣传自己继承大一统,统一天下,才重修洛阳宫,迁都洛阳。但是,这已经进入了曹魏时代。

曹操

汉代的都城有南郑、溧阳、长安、洛阳、许昌。其中西汉都城南郑和东汉都城长安、许昌都是被迫做出的选择。主持迁都的项羽、董卓、曹操,都是出于自身利益和政治目的的考虑。

西汉都城溧阳和长安是半独立的选择,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综合考虑。主要是看中了关中的军事地理,易守难攻。东汉都城洛阳,可以算是完全自主的选择。此时,刘秀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而洛阳也是其控制区域内西汉王朝的都城。在此建都,既可以向世人表明其在政治上继承了西汉的正统身份,又可以利用洛阳作为战略据点的军事地理优势,逐步剿灭群雄,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