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大约在1世纪,印度佛教开始从西域传入中国。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塑、语言、文学、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往往把佛描绘成头顶金光,轻盈翱翔的神仙。比如《明帝之梦》的记载是这样的:“据说明帝梦见一个长得很高、顶很亮的金人去问他的大臣们。或者:‘西方有个神叫佛,六尺长,金黄色。’皇帝于是离开天竺询问佛道,于是画了一幅中国。“明帝梦见金子,高高的,头顶上有太阳和月亮照耀着。日思夜想说明当时流行的仙魔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很深;当明帝向他的大臣们询问此事时,一些人将《明太祖梦》中的形象与佛教联系起来,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在哲学上,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想象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所以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原有哲学的发展。宋代朱将这一理论渗透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佛教三派主张“诸法皆空”,又称法门派、空门派。这个教派以真与俗为纲,以“无是为正”为基本理念。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组合而成,没有自性,也就是说毕竟什么都没有,只是用假名说出来引导众生。这就是“中道”。这个教派通过反复否定的“四重二真”,说明佛陀所说的任何教,都只是正教,只有忘掉他所说的,才能真正理解佛陀所说的真理。佛教的其他体系包括“自然的实在”和“三真和谐”的理论,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思想、新教义,形成了新教派,对道教和儒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外来宗教文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以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与儒道的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佛教以其独特的教义,教导人们空灵、空无、不怨不报,忍受世间的种种苦难,才能进入西方的极乐世界。此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宇宙观和严谨的宗教仪式,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道家和儒家也从很多方面学习了一些佛教的思想。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大陆,道教逐渐形成。同时,双方都面临着在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从而引发了与儒道两家在思想和制度层面上的论争。西晋道士王符在与高僧博法祖的争论中屡战屡败,于是编造老子的《胡静》贬损佛教。声称佛教是老子西学行为教化凶猛倔强的胡人而建立的,这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论;到了东晋时期,佛教《清净经》作为回应出现,提出了“三圣东游”说,即老子、孔子、颜回分别由佛陀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家菩萨、景光菩萨化身,以证明佛教优于道教。后来道教中的伏羲、女娲又进一步被认为是包英平菩萨、包吉祥菩萨。《净界法经》的出现,标志着佛道之争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更加激烈。虽然他们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但随着宗教在同一地区的发展,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趋于融合。慧远在《萨满不尊王》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分了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指出佛教的特点在于“不以身济苦,不以顺求教”;第三,认为佛儒互融互补的基础在于“内外道可合而明”,虽然佛与名教、如来与儒家圣人唐尧、孔子的出发点不同,但相互影响,最终目标和归宿是一致的。随后,三教逐渐开始融合,道教和儒家的书籍中经常出现佛教的专有名词,并接受了佛教的神灵。西汉时期,儒者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改造,就是吸收了一部分佛教思想,把儒家改造成中国第一大宗教,中国的正统。宋代著名理学家朱再次吸收包括佛教在内的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从而确保了儒学的主导地位。这样,佛、道、儒就不再是绝对独立的宗教,而是相互融合发展的。慧远直接引用儒家的“忠”“孝”作为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凡如此喜爱佛教者,则先拜君主;那些改变他们的习俗,投票给发夹弯的人将袖手旁观和跟风。如果你对你的亲戚有怀疑,你应该收回你的野心,这样你才能理解对方。斯乃是佛教非常重视学生,帮助国王出家为道的原因。解说员的说法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夫与外的区分是清楚的。”家里信佛的,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君主;如果要出家,一定要等亲戚同意,遵从他们的意愿再做。这也说明佛教服从儒家的主导地位。

在伦理方面,佛教强化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一些特征,包括善良、重视人的生命,并将这些独特的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主张重视一切生物。诚然,中国所有的教派和学校都劝我们要善良,要热爱和平。但是,每一派都有一个明显的人性短板。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孟子被认为是唯一一个觉得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的人,但是孟子也不排斥吃肉,所以只能提出“君子远食”的观点来杜绝杀生,有点像“掩耳盗铃”。

但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伦理道德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杀人方面。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万物有灵,认为杀生不仅是不人道的事情,也是上帝不允许的事情。佛经里有一个故事,说佛祖遇到一只鹰,猎食。因为不忍心老鹰吃兔子,就从自己身上割下肉喂老鹰,死而无憾。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看到其他生命的损失。因此,佛陀的教导是怜悯生命。

在建筑雕塑中,佛教的影响尤为显著。佛教传入中国后,完全源于印度的佛塔出现在中国,随处可见。佛教传入之前,我们从来没有这个东西。它是由印度的圆顶宝塔稍加修改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大大增加了我们山川的自然美。如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山东长清县灵岩寺、浙江天台县国会寺、湖北当阳市玉泉寺、南京栖霞;三大石窟艺术:云冈、敦煌、龙门,三大石窟。

另外在雕塑方面,中国古代只有石雕,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没有立体雕塑,但是佛教在这方面带来了立体雕塑。这种立方体雕刻最早出现在祠堂,后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桥上的浮雕,生活饰品的雕刻等等。

语言文字方面,中国文字没有字母,是象形的,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当佛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文字解决我们的困难,从而发明了一种使用字母的方法。虽然非常粗糙,没有产生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他们通过所谓的声母和韵母进行的语音分析后来成为中国语言和文学的一部分,为我们进一步的实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外,佛教丰富了我们的日常语言,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成语、谚语、谚语、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教徒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张耳和尚不解”,“和尚抛伞——无法无天”,“无论发生什么事,和尚都跑不出庙”,“庙大有小佛”,“临时抱佛脚”和”。

在生活中,大方的连衣裙,精致的素食,各种各样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佛教对中国影响很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中国的信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参考资料:

1,《宗教史导论》,林中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38+02。

2.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专著]/石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6。

3.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专著]/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