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兴化上官河的历史和名字?

上官河是一条南北向的主要河流,流经兴化市东部和南部。东门公园往东的水路是车路河,向西过长安桥,沿原水泥制品厂(现“金园公寓”)南侧向南拐,经昭阳桥、五里桥至灵亭阁(现临城镇老葛村)的水路是南山关河,古称“南津”。

千百年来,半村半乡的南津河流域,在水上穿梭,堤上树木如烟;美丽的乡村和繁华的街道融为一体,点缀着名胜和景观,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讴歌。

从北宋到明朝400多年间,兴化的定西、曹艳、白驹、刘庄、小海盐场出产的原盐,通过驳船延河(今梆梆梆河)从串场河进入南津,再经凌亭亭(旧亭)西至高邮、扬州,南至海陵(今泰州)。开往兴化市的船只将从船厂河进入车芦河,到达南津。此外,海陵(今泰州)、扬州、江南、安徽等地区的商船、客船、公务船也经过这一水域,所以南津水道十分繁忙。

南宋建言年间(1127至1130),兴化设立邮政投递机构,利用绵延30余里的南津河东大堤,修建“南塘”邮路,用快马投递公文和军政要素。这条古驿道遮天蔽日,蜿蜒向南,从兴化、吴丽婷、八里铺、贾家庄(今开发区魏家庄)、孟家腰铺(今开发区徐佳、贾环)到河口铺驿、高邮驿站。

驿道经过的八里铺(今临城镇八里铺村)东侧的“快墩”上,一片非常高大的荒地被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掩着。这是韩信麾下军事家蒯通之墓,被誉为一代“兵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蒯通,著名的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著称。陈胜和的部将用他们的策略让出了燕和赵的30多座城市。韩信用了他的计策,于是一起定了地。后来蒯通劝韩信自立,没有被采纳。公元前196年,韩信在未央宫被萧何和吕后处死的时候,他大声喊道:“我后悔当初没有把计划抄近路,却被女儿骗了。难道不是天堂!”汉高祖刘邦想把蒯通煮了杀了。蒯通委屈地喊道。刘邦斥责:“你教韩信造反,得罪了韩信。你应该被煮熟。怎么了?”蒯通答:“秦若失鹿,天下追之,优者先得。”。听说狗对着姚叫,姚不厚道。狗只知道自己是主,不是主就叫。我当时只知道韩信。我不知道陛下。我犯了什么罪?”刘邦觉得有理,赦免了他。蒯通被赦免后,怕刘邦食言,就逃到了巫风极盛的楚(今兴化)沿海地区。他死后被当地“土人”葬在八里铺东侧的土堆上,所以叫“快墩”,旁边的清水叫“快墩河”,与南津汇合。蒯通生前撰写了《意味深长》、《蒯子》、《战国策》等战略著作。蒯通墓据《湖垣旧录》记载,是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兴化县令胡顺华所作的《兴化县志》。

元末,兴化“四圣”(东岳庙西侧)掌门柴默安在城南南锦江上建了一座园林式道观,潜心研究道教理论,著有《百心箴言》一书。他在一首诗中称赞:“少干施主少抄堤,野鹤独飞。”有水有山还等着我,莫教尘污夏衣。后来,人们把这个“道观”改成了“柴仙观”,从而成为南津河沿岸的一大景观。

明朝洪熙元年(1425),被称为“五代元老”的高古,被眼前“烟柳轻飞”的迷人景色所吸引,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于是写下诗句赞叹:“天高路南望,烟树苍茫碧。”万景人的春景里,夕阳下有几只小鸟在歌唱,无数树枝的影子浸泡在桥的水中,柳絮迎着风。多少帆从这里走了,长条形匆匆。”同时,这一景点首次被命名为“南津烟树”,列入“昭阳十景”。

明成化十八年(1482),为解决卤水倒灌污染南津河造成的饮水困难,兴化县令刘廷赞在南津河旁的驿道上修建了数座六边形重檐“敬亭”,每座亭上都悬挂有兴化书法家陆(《部主任,陆荣之孙,“聊城汉节”)题写的“南荣”字样。“敬亭”是南金谷古驿道上的又一人文景观。

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时任马湖(今四川宜宾)知府的宗周慈回到家乡兴化,隐居在南锦江外的百花洲(今机床厂)。嘉靖三十一年(1552)冬天的至日,嘉靖三十四年(1555)春天,中原秀才、文学家宗琛从北京退隐到兴化百花洲,在父亲周宗书店旁建了一座“莲花阁”读书疗养。当时,他的好朋友《封神演义》的作者吕锡行,被誉为东海圣人的哲学家韩,回乡回乡的状元宰相,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等都曾游览百花洲,欣赏南津烟树美景,留下了许多传世诗篇。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兴化人、原河南省巡检司副使宋介之在南津(今昭阳镇花园村)附近的垛上,修建了私家园林建筑“郏捷园”(又名“南园”)。后来,刑部之孙谢学龙大规模修建和扩建了“谢佳园”,使之成为南津河沿岸最大、最美的文化景观。

明朝万历九年(1581),兴化县令凌将“南津烟树”景点列入“昭阳十二景”中,并赋诗一首:“步出城南一角,入天津阁。碧波清涟,新欢也。付晓宣怒,黄昏池瑶陵。抚摩我们的芬芳和魅力是遐想。华若游,琴声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