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篇影评
《三十二》通过魏少兰母子的故事,给世界留下了中国20万“慰安妇”独特生活的记忆片段。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期待郭克取得新的突破。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2.苦难、坚韧和活力
一个缺德无耻罪孽深重的日本。赎罪,除了赎罪别无选择。
但是他们仍然骄傲地昂着沾满鲜血的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也谢谢你让我从新的角度看这段历史。
呵呵,大场面,大制作,视觉冲击或者唯美主义是现在的影视趋势。平淡中的深刻,真的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难耐心体会的。在娱乐死亡的时代,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苦难。但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创作,对于历史和未来来说,都是凤毛麟角。所以作者要承受孤独和一些人的不理解。
——赵宗敏(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3.作品的镜头语言并没有刻意夸大痛苦的感受,而是在精神画面中以精致的构图、准确的色彩表达、深厚的人文情怀来审视和抚慰一段历史的伤痕,使形象传达出醇厚的温情。
-2013光影年表——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4.这部电影与沉重的慰安妇历史有关。难得导演意识到!没有声嘶力竭的哭泣,没有悲悯的苦涩,没有尖锐的指责...一切都在淡淡地抽离,92岁的广西老人韦少兰的人生经历和韧性深深地模糊成日常,让并不耀眼的生命之光映照着我们每一个人...克制,纯粹,诗意,让形象属于形象本身。
——刘洁(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教师)
5.影片对主角的描述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影片中蕴含的力量足以撼动国际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但是,影片并没有止于同情和怜悯,也没有止于对历史的问责。它对现实的意义超越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悖论。在经历了很多苦难和被人性摧残之后,那个自立的身影,“这个世界真好”的声音和在皱纹掩盖下绽放的笑点,比如
-2014凤凰视频纪录片奖评论
6.英国人眼中的32
影评人:让·巴普蒂斯特·德·沃克斯
《三十二》是郭克执导的纪录片短片,2012。它的标题是指钟,谁被迫成为日军的性奴隶。
中国只有32名女性幸存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许多省份都在日本帝国的统治之下。据估计,大约有20万中国妇女。
女性,在枪口威逼下,不幸被日军慰安所当慰安妇。影片聚焦剩余的32位老人。
其中之一。这是一个悲惨甚至难以启齿的故事。但它记录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事件。诸如
如今,居住在中国西南部广西农村的魏少兰已经90多岁了,她仍在自己的地里劳作。1944之一
天啊,就是在这里,魏少兰和她的小女儿被日军俘虏,关进了慰安所。在此期间,魏少兰多次遭到日军袭击。
强奸和蹂躏。几个月后,魏少兰带着女儿成功逃出了慰安所。但是因为饥饿和集中营里的虐待
留下来,她的女儿不久就去世了。悲剧从此没有好转,因为魏少兰怀了日本兵的孩子。从那时起,她不得不
面对周围人的羞辱和排斥,甚至是丈夫。魏少兰生下这个男孩,取名罗。
年近七旬的罗也在片中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就因为被指控背着半个日本人,他用了一辈子
被别人欺负。
在魏少兰和她的儿子的故事之间,电影恰当地注入了中国农村的美丽风景。这种交替交换
呈现方式让影片节奏均衡,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让这些悲伤的传说在观众中
内心沉淀。魏少兰的故事并非没有鼓舞人心的时刻。即使她心中仍有伤痛(例如
说她每次提到施虐者都被指为“魔鬼”),但其实苦难并未能摧毁她的精神,对生活没有怀疑。
积极的态度(她开玩笑说:“世界这么好,现在我不想死”)。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鼓励。
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现实。
魏少兰的遭遇不仅是一个不寻常的个体事件,也是这场灾难在20世纪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巧妙地运用了从20万到32迅速递减的视觉效果来提醒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离开原著。
真相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相关事件会随着幸存者的死亡而消失。尽管如此
亲身走过这段历史的老人,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要珍惜任何一个认识他们的机会。
作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纪录片,《三十二》为我们的后代见证了这些可怕的时代。
人们。这部电影不仅值得称赞,而且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英文原文来自伦敦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