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整合的一般目的
干象代码,第21部分,第100卷
功勋法典时代,第43卷,第116卷
历码,六部分,一百四十卷
《疏证典》50部188卷
郁芳汇编
《昆玉殿》第21卷,140页
职业行为准则,第1544卷第223部分
山川殿四百一部320卷
编年体典542卷,140卷
明伦编译
黄记电伊三布三白卷
宫布140卷
官方佳能65,800卷
贾凡典31卷116
友谊之书,第37部分,第120卷
宗族法典,2694部,640卷
人事守则,第97卷,第112卷
归元殿齐一部376卷
博物编纂
艺术佳能43卷824
奇迹般的佳能,70个部分,320卷
鸟类和昆虫的代码,317部分,192卷
曹700卜320娟
理学编纂
经典著作,66部,500卷
学行典96,300卷
文学经典,49部分,260卷
《汉字大词典》,24部,160卷
经济汇编
《选举法》第136卷第29部分
全横店史燚布尔120卷
食品法典,第83部分,第360卷
礼仪规范,第70部分,第348卷
音乐代码,第46卷,第136卷
荣正典30部300卷
项刑法典,第26部,卷180
考试代码,第154部分,第252卷
现已编成六卷,其中三十二典六百一十七卷。
《古今图书集成目录》第一卷
日历汇编干图像代码
第一卷
天地总部汇考一
第二卷
天地总部汇考2
第三卷
天地总部考试三
第四卷
天地总部概况
第五卷
天地总部概况2
第六卷
天地总部文艺选句
第7卷
天地总部年谱
第八卷
天地总部外编
第9卷
天补汇考
第10卷
田布的《文艺通论》
第11卷
天步文怡尔
第12卷
天补文怡三文怡四句精选
第13卷
《天补年谱杂记》
第14卷
天补外边
第15卷
浅谈阴阳部的考试
第16卷
阴阳部总论:二艺一艺两句。
第17卷
阴阳编年史杂记一
第18卷
阴阳杂记第二部
第19卷
五行考辨
第20卷
五行概论
第21卷
五行系概论:艺术二,艺术一,艺术二。
第22卷
五行杂记第一部
第23卷
五行杂记两个外版
第24卷
考试七大政治部之一
第25卷
第七政治部考试二
第26卷
七个政治部中的三个
第27卷
七个政治部中的四个
第28卷
第七政治部文艺总评杂记
第29卷
日月不回烤衣
第30卷
关于太阳、月亮和部门检查的两个一般性评论
1.古今图书集成为何得名?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辑佚,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后来改名为“詹姆斯国王古今图书集成”。到底是康熙帝改的还是雍正帝改的,目前还存在争议。无论如何,题目中的现在指的是清初,而古代则追溯到古代。正如雍正圣旨所说,有图贯穿古今,融合经典、天文地理,下至山川、草木、海西秘法,是古籍大观。编辑陈梦雷说得更具体:六合的一切都可以做得非常细致。在《十三经》和《二十一史》中,他从未留下一个字;如果是在历史的子集里,十个里面只会删除一两个。换句话说,该书汇集了从古代到明末清初的文献。在当时,它确实是古今图书的汇集,因此得名“古今图书集成”。
2.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同样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瑰宝,都是佳作,卷帙浩繁,影响深远。然而,这两本书在性质、内容和功能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四库全书》本质上是一部丛书。系列,又称丛书、系列刻本和收藏刻本。顾名思义,就是把他们各自独立的作品合并在一起进行印刷(或复制),给他们一个通用的名称。比如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史,就印了《史记》、《汉书》等24部著名史书。他们只是聚在一起,没有分手重新编辑,依然保留了每本书的独立性。这样既方便读者集中精力阅读,又能起到保存古籍的作用。宋代印刷术普及后,丛书开始流行,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清代乾隆编纂的《四库全书》。* * *收集了3462种古籍,79337卷,约8亿字。基本上包括了经典、历史、哲人、集子四大古籍,所以被称为《四库全书》。它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四库全书》鄙薄科技著作,只收藏少量医学农业、天文学等古籍,其他一概不收。但古今图书收藏非常重视科技著述,专门设置了天文编码、历法编码、坤舆编码、鸟虫编码、植被编码、食物编码、考试编码等。,并编纂了大量与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农桑、渔牧、医药、餐饮、木工、陶器、宫殿、器械等有关的学科。难怪中外学者以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为主要工具书,却不提《四库全书》。
三、古今图书的收集也重视地方志、笔记、野史等资料,并煞费苦心地全部收集,其中传记非常丰富,远超正史。
还需要注意的是,《四库全书》属于专家书籍,收藏的都是著名学者的代表作,用于学术讨论。古今图书的收藏是工具书,书的范围很广,是《四库全书》的一倍以上。经过分类筛选,形成了二次文献,使用价值比原来大大提高。可以供专家学者查阅,寻找信息或线索;也方便普通读者了解某个问题什么的。不需要背熟诗词,也不需要从头到尾啃古书,按类别搜索,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此外,每本书都列出了不同时期的各种解释,以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收集的文献资料有深有浅,有的还做了注解。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他们有自己的类比效果。
可以说,古今图书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具有提高和普及两种功能,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那么,这两本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在相隔仅仅50年的时间里,你花了很多钱去编译、复制或印刷?
这是因为它们各有优势,可以互补。用清代学者法石山的话来说:《古今图书总集》和《四全集》都是古今图书的总集,或分或合,完美无缺,堪称典范。在这段话中,古今图书汇集,或分或合,尽善尽美,揭示了体裁书与系列书的异同和互补关系。“集古今之志”是他们的* * *本性;“分或合”是各自的特点;而“完美”是两者互补的结果。
4.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的一类书。
在中国的史书中,《唐代艺文志》、《宋代太平广记》、《书屋元规》都称得上卷帙浩繁,但与古今图书的汇集相比,就相形见绌了。论卷数,古今藏书65,438+0,000卷,是《太平玉兰》、《元桂》的65,438+00倍,是《艺文雷剧》的65,438+000倍。字数1.6亿,是袁贵的1.6倍,是太平玉兰的33倍,是文怡雷剧的1.6倍!只有明代《永乐大典》的篇幅(22000余卷,3.7亿字)超过了它。可惜几经战乱,永乐大典仅剩3%。这样,古今图书的融合成为现存最大的一类书,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最近有学者推测北京郊区的十三陵中还埋有另一座“永乐大典”,但并未得到证实。
此外,古今图书的融合在各类图书中出现较晚。按照书籍发展的规律,一般是抓不到新的,恰恰是之前的修订不密,然后再细化。古今图书的整合,在分类细致、出处明确、百科内容等方面也远超以往的书籍。
五、古今图书集成是经过仔细分类的。
准图书的分类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文件被分类和汇编成书。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今图书一体化分类取得了突破。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首先,采用多级分类。以前的书大多分两类,即部分和类别(或副标题),但等级差别太大,不够彻底。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我们不得不把副标题分成更小的部分,结果越细,读者越难找到它们。《古今图书集成》分为汇编、典藏、部门三级,有效弥补了二级分类的不足,便于读者掌握和查找。其实部和部之间是有总部的。如果一个法典部委少,内容少,就只设立一个指挥部,领导其他部委;如果一个代码属于很多部门,内容比较复杂,就要多设立几个指挥部,指挥各自的部门。所以总部在后一种情况下也起到了次目的作用,相当于一级分类,但并不起到普遍作用。这是古今图书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设置的,以便灵活掌握。
第二,经纬交织。这是古今图书融合开创的,用得恰到好处。按装配、代码、(总部)、部门排列,是一个经线分类。在每一部分中,都是按照考试、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年谱、杂著、外编来排列的,这就是纬分类。经纬都是用来执行分类原则的,区别就是分类的标准。
经络是按照文献内容分类的,也就是按照逻辑意义上的种属关系,一层一层的分类。纬是根据文献的性质来区分的,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及其表现形式(图表或诗歌、优美的句子等。).经线和纬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细致的分类网络。
第三,安排有序。汇编(或字典,总部,部门)之间的顺序和教学大纲之间的顺序是非常特殊的。以编撰为例,先编撰历法,后编撰方术,再编撰明伦,体现了当时所谓天地人合三才的观念。再比如,在历法图像的编制中,天象、涉岁著作、历法代号、总集代号的顺序是按照天象、时序、历法、自然变化的顺序排列的,因为观察天象可以确定时序,观察天象确定时序可以引出历法,自然变化是一种特殊现象,所以放在最后。把目录里的摘要放在前面很重要,编年史和杂文就琐碎了。作为总结和概括的补充,放在后面,外编多是可笑不可信的,所以放在最后。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博士生导师朱天骏指出:“古今图书的融合,无论是在整本书结构的设计上,还是在每一部编纂材料的编纂方法上,都深入贯彻了‘分类’原则,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类书的特色,这是我国古代类书发展成熟的体现。”《古今图书集成》本身可以说是中国图书最典型的代表。
六、《古今图书集成》可以提供追溯到明代的资料。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古今图书整合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时间跨度非常大,从古代到明末清初,都是穷搜的。历代数据都有,不限于某个朝代。实际上具有编纂一般史料的性质,为明朝的溯源提供了依据。
另一方面,在对经纬交织进行严格分类的同时,也注意将内容和性质相同的材料尽量按时间顺序排列,而不是随意堆砌。这样,源流清晰,历史沿革、古今沿革凸显。
比如,只要有年、月、日要考,就必须按时间顺序排列,逐年、逐月甚至逐日,并配以字幕,把历史发展变化的脉络讲清楚。只有当年月不可观测时,才按照先历史后子集的顺序排列。
再比如,传记和艺文都是严格按照朝代排列的。至于选句、编年、杂编、外编,虽然朝代、年份没有明确标注,但还是按时间顺序,一个接着一个。
毫不夸张地说,有些院系的入学考试,其实就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学科发展历史的资料汇编。如《历总部考》详细描述了从傅到清初的76种历的采用、修改、废弃过程,并逐一列出其内容或要点。《专业法典》各部考试中有一项关于编制沿革的专门考试,仔细考察了国家政府编制的古今变化。对税务部的全面考察,就像是对中国税徭役史的一个素描。学部综合考试构成了中国教育发展史的一长串。
七、《古今图书集成》是最百科全书式的内容。
根据内容,书籍可以分为两类:专科和综合。前者如《书屋元规》,专门搜集君主及其臣民的事迹信息,其他一概不知。后者如《太平御览》,包括天地、帝王将相、动植物、鬼神等时序。
《古今图书集成》是一本综合性的书,而且是最百科全书式的。书中的六种编纂涵盖了古代文化的所有内容:
历编收集了天文、气象、算法、民俗、灾害等方面的资料。
方编辑了历代地理、行政区划、名山大川、少数民族、周边外国、外交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明伦》整理记录了封建礼教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帝王及其后宫、官制、宗族、朋友、姓氏、生活、女性等。
博物学的收藏范围很广,有技艺、食谱、动植物,包括农渔牧、医方、占卜、鬼神崇拜、佛道、鸟虫草。
《理学汇编》汇集了各种学术思想和著作,撰写了大量书目,列举了文章体裁、语言、文字、书法等方面的材料。
经济编的范围更加广泛,凡是与济世利民有关的法规、措施、方法都有收集,比如学校教育、选拔人才、考核官员、赋税交通、户籍制度、酒茶油盐、礼乐、军事刑法以及一切等等。
综上所述,古今图书的收藏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学、外交、民族学、宗教、民俗学、文学、语言学、文献学、教育学等学科。在社会科学中,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医学、农业、畜牧业、动物学、植物学等等。确实包罗万象,百科全书,无愧于康熙百科全书的美誉。
8.《古今图书集成》的主编是谁?
《古今图书集成》付印时,编者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列在卷首。只在许、蒋廷锡出版的表中,说是蒋廷锡校印的,并未提及原编者。后来又谎报是清朝的蒋廷黻写的,写的是清朝的历史,艺术,文学。专家们核实了大量材料后,发现真正的编辑应该是陈梦雷。
陈梦雷,字震,一字省斋,抚州侯官人。生于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康熙九年(公元1670),19岁,秀才,国子监编修。后来回福建探亲,恰逢三藩之乱。他被耿扣留在一个和尚的寺庙里,并被迫接受一个假职位。拒绝任命,与同窗好友李光地一起从李光地赴京投奔陈。这时,有一个陈云被任命为伪官员,首都被误传为陈梦雷。三藩市被铲平后,陈梦雷被逮捕、斩首、赦免,改拜天庭。另一方面,李光地出身贫寒,是一个杰出的官员和儒家。在流放的十六年间,陈梦雷传播知识,参与修订地方志,为东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康熙东游,被恩宠召回,奉命侍奉太子成。
在此期间,利用程亲王的藏书和资助编撰了《汇编》。他说:“如果不用蚊子的力量来承担,就一个人独当一面。”“五年之内,可以验眼验手,无早晚之分。”后来写了《编序》,受成亲王委托,得到康熙皇帝赏识。
不幸的是,康熙帝死后,陈梦雷无辜地卷入了政治漩涡。雍正帝即位后,残酷打击弟弟,太子成锒铛入狱,受到牵连,再次被流放东北,死于异国他乡。虽然雍正帝也承认古今图书融合的价值,不惜重金印刷这部万卷巨著,但还是把陈梦雷的名字完全抹掉,派蒋廷锡编辑校对。所谓的编校不过是“增删几十万字”,不到全书的0.06%。况且基本框架也没变。
九、《古今图书集成》版本流传
古今图书集多次出版才完整保存下来,也没有遭遇永乐大典的厄运。
初版为《武英典本》,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用铜活字印刷。这批青铜活字是雍正帝特别下令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可惜印刷后逐渐分离)。后来武英堂的书要用木活字刻或印)。全书共分5020册,配以精美的插图,代表了当时印刷装帧的最高水平。而且只印了64本,非常珍贵,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第二版叫做美查版。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创办《申报》的英国兄弟美查出资创办图书综合出版社,用三号平活字重印,故又称“平活字书”。* * *打印1500份,每份1628份。但校勘不准,错漏多。
第三个版本是《释印本》,根据寺庙的布局影印,但附有24卷的考证(秦龙)。它是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印制的,只印了100册,就着了火,没有广为流传。
第四版为缩减版,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9页合并为1页,装订成800册,另有8册经考证。
第五版为精装版,1984-1988,由中华书局和巴蜀书局联合出版。1934版影印,统一编号,附索引,共82册(其中考证1册,索引1册)。
此外,在60年代,台湾省也影印寺庙。
以上均为印刷,本版为电子版,以神庙版为基础,重新编制索引数据库。
十、中外学者对“古今图书集成”的评价
古今图书的收藏在付印之前就已经受到皇室和达官贵人的关注。康熙帝和太子成的支持不言而喻。雍正帝虽然痛斥陈梦雷,但并没有因人之言而禁书。相反,他力促修订本付印,亲自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说它“被广泛收集、分类并统一成书。书屋的绝佳视野是读书的绝佳准备。”
负责修订工作的蒋廷锡也在上表中指出,这本书是“历史的子集,循序渐进;颂词,选择具体章节;抓野话,走野骑,破绽百出;除了对藏经的解读,还有选本。分析是分章节的,回去可以看惊涛骇浪;轮廓抬了起来,像是抖了抖领子。二仪四象,咸入文,六合九州,注包笼于卷中。”
著名学者张也是三朝的重臣,他说:“自订书约以来,一本书贯穿古今,包罗万象。我们这个朝代没有所谓的古今图书收藏。就是集百家之经、史,分门别类,从天象、地理、明伦理、博物、经济,甚至昆虫、植物,一应俱全。”他还从分类体系上将其与《永乐大典》进行了比较,充分肯定了《古今图书集成》的“裁正之力”,认为两部书“天壤之别”。
晚清名人康有为在其家中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书末尾题词:“古今图书集成是清代最大的一部书。将与明永乐大典同书屋袁贵、太平玉兰、文苑争巨富者,为中华之至诚珍宝,愿为中华之文明而保存。”
国外学者一致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百科全书”。或写介绍,或列为重要参考书,有的甚至亲自索引。
比如英国人迈耶斯,早在1878就在《中国评论》上发表了《中国皇家藏书书目》,推荐古今图书收藏。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第一卷中强调,“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图书集成”。
在1911中,著名汉学家翟立思专门为其索引。1907俄罗斯瓦伯尔和日本文部科学省先后在1912出版了《古今图书集成》索引。
XI。古今图书集成流通过程中的轶事
《古今图书总集》出版之初,被视为珍本,不仅收藏于皇宫,还颁给大臣。张给了两部电影,这是很大的荣誉。乾隆年间,从全国各地征集书籍编纂《四库全书》,并采用了评奖的方式。其中入书500种以上者,赠《古今图书总集》一本,浙江包世功、范(天一阁)、王(开万楼)、江苏马钰各赠一本。国外也很重视寺庙藏书。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整本书,法国巴黎和德国柏林各有残书。
有趣闻值得一提。据宁波天一阁藏书记载,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兵临城下,认领了这批古今图书。虽然这是国耻事件,但也可以理解该书在国外的影响。
清代这本书印数少,发行量窄,往往“看不到一个”。为此,一些学者不辞辛苦远道而来。道光年间,江苏常熟学者张晋吾和他的老师黄庭坚赶到浙江桐乡吴镇,借阅《古今图书集》,由鲍收藏。两人在酷暑中挥汗如雨,晚上点灯看书,每天读十卷。由此发现了几篇金代的文章,收录在《金文醉》中。康有为的老师朱慈琪也去孔氏薛岳楼借书,一读就是三个月。
据说乾隆年间提出了120个问题,大部分是非正统的。被称为才子的袁枚被问到,但袁枚无法回答他们。找人查古今图书集成,回答100。有一个孔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他说他已经看了七遍了。
中华书局总经理陆飞魁也在《影印的起源》中说:“我小时候就听过图书集成这个名字。某处有一本,一位老人读过几遍。心向往之,却没见过它的书。弱冠之后,编书写文章一直用书,受益匪浅。.....每一个项目,关系书,包括文章,一张支票。古人事半功倍,真是大有作为。”于是,他下定决心影印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医学部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为了方便读者,人民卫生出版社特地在1959影印了这个部门,命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集》,装订成十二卷,广为流传。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在撰写《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时,大量使用了《历书》和《古今图书集》中的历书材料。
在著名地理学家张主编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大量有关中国与欧洲、非洲、西亚、中亚和印度半岛各国或地区交往的史料都是从主编的《边塞典籍》中整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