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背景是什么?

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创新并不是一个现在才提出来的问题。从隋代的詹子谦到清代的“四僧”再到近代的黄、齐白石、徐悲鸿,哪一个不是通过创新而崛起、发展、壮大的?

艺术就是创新。但对于中国画如何把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创新,众说纷纭,我们有必要进行探讨。对于传统,大多数画家只是把绘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法和风格作为传统的精华,加以继承。画派的技法和风格是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永远代替不了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方法、形式、风格的概括,这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神韵,追求意境。画家要有“画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是无形的,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的目的。有看得见的画无神,有看不见的画有神。写作的目的是传达精神,抚平心灵。形式可以在“相似与相异”之间。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传神”。苏轼曾说:“文可达我心,画可合我意。”没有“形”的支撑,“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为宋写生数万册,故笔能“动之以柔”、“飞之以动”,而用线也不是为了以简或美取胜,而是为了达到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一直要求在“形”的支撑下表现“神”。这个“神”是指客观事物的生命力、生动魅力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神”是主要的。现代人齐白石、黄都提出“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是好画。换句话说,画得太多太俗;根本不像画画,更不像中国画。所谓“形象塑造”就是这个道理。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注重形式的写实性表现;发展到现代主义,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基础,所以可以随意玩弄“形”。那样的话,“上帝”就更不用说了。

二、中国画以线和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法精妙,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笔法。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叫“骨劲”,是指书写点画所包含的笔力。它是点彩和形式的支柱,也是表现的基础。画家用强烈的笔触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图像中,使其更具生命力。在造型的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已经与笔法融为一体。笔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画家情感活动的痕迹。

笔中的“骨法”和“骨劲”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画的重要特征。虽然西方画家也用线条,现代派绘画追求曲线美,但西洋画的线条不像中国画那样变化多端,同时又有严格的用笔规则和方法。黄这样总结中国画的用笔:“用笔须平,似锥画沙;笔一定是圆的,像断了的发夹,像金子的柔软;留笔,如漏痕;笔必重,如山上落石。”这是对中国画笔法的高度概括。国画虽有“无骨法”,但这种方法在上色过程中仍然非常重视笔法。要知道,一个点是有体积的,一个点是力量的积累,一条由力量积累而成的线也是有内骨的。

第三,中国画在色彩上以墨为主,强调“墨分五色”,“以纯拒驳”。国画虽然也讲究随类设色,但最重要的还是画面的整体效果。为了整体的需要,物体的颜色可以有很大的变化。在国画中,无论是平画的重色,还是晕染的淡色,都是“崇尚而拒绝反驳”。水墨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彩。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清墨。如果每一种墨色运用得巧妙恰当,就会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在创作中国画时,如何继承传统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传统绘画的传承不是欠考虑的,而是有选择性的,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此,“扬州八怪”认为绘画“不可临摹,固守古法”,对于前人的绘画,应该“学其意而不露形迹”;也就是说,要“学一半留一半”。这一点也很重要。

第四,中国画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法的束缚。画家在拍照的时候,要一步一步的走,要全方位的看;要利用好纸张的空白处,做到疏、密、不枯燥。“如画”是画家精神感受的传递。“画意”概念是创作的开始。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如画”在构思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画家在作画的同时改变自己的“画意”,在逐渐提高的绘画中寻求创作的乐趣。所以作品的“画意”是在绘画之前产生,在创作中完善的。

构图据说因为力量而完美,因为你想要的力量不同而变化。构图和布局有两种,一种是折叠。张的力量是向外扩散、辐射的,能给人一种画外之画的感觉;收敛的力量是向内组装,能给人一种画中有画的感觉。一个接一个,为了改变,寻求它的潜力。宋·王维《画谱》说:“一个画家说要宽容。”而西洋画的构图有严格的透视规则,不太注重画家感情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