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控制权争夺战进入“边缘地带”,股权争夺声音减弱。

自去年5月以来,已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被曝出内斗。梳理这些公司,内斗变“战”,半夜偷公章等精彩情节不断上演,刷新人们对上市公司治理的认识。与前几年引起各方关注的“万宝争议”等案例不同,这些公司因“内斗”进一步拖累公司治理和运营,逐渐成为市场无法回避的“边缘公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在喧嚣的a股市场。

从早年的国美内讧,到后来的宝、万之争,a股市场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一场股权争夺战,备受各方关注。但近年来,与股权竞争相关的噪音明显减弱。据记者观察,这并不是因为“内斗”的情况少了,而是因为这些公司普遍“名不见经传”。公司内斗不会引起外部投资者跟风,反而会迅速拖累公司治理和运营,使其成为大家避之不及的“边缘公司”。

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随着a股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司治理是否规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当一家公司陷入内斗风暴时,其股价往往会遭遇连续跌停,这与之前一波炒作“内斗”股票形成鲜明对比。

不仅如此,退市新规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正常的退市机制,严格执行“把关人”责任,使得争夺控制权的公司很容易触碰到“无法上交年报”或“年报不达标”的监管红线,进而“戴星戴帽”离退市仅一步之遥。这无疑会进一步推动投资者用脚投票。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股权竞争的公司逐渐边缘化,是有利于市场良性发展的好现象,会间接约束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董事等“关键少数”的行为,让他们“少打”“多谈判”,做好公司治理。

混乱:

“精彩”的股权争夺战重演。

自去年5月以来,已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被曝出内斗。梳理这些公司,内斗变“战”,半夜偷公章等精彩情节不断上演,刷新人们对上市公司治理的认识。

最近的例子就是刚刚摘星的大连圣亚。5月11日晚间,大连圣亚回复上交所年报问询函称,公司及全体董事均认可公司控股股东为星海湾投资,但星海湾投资拒绝“索赔”。

这是两年前大连圣亚控制权之争的余波。当时公司董事会一度拳脚冲突,最后原管理层离职,现任总经理和董事长“上位”。但截至目前,大连圣亚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的位置“无人认领”。

纵观这些内斗,强度处处高于大连圣亚。以嘉应制药为例,上演了董秘深夜受邀“喝茶”,却被关上门殴打的精彩故事。再比如万通科技,连几个“暴徒”冲击股东大会的混乱场面都被曝光,明争暗斗变成“火拼”,让人忍俊不禁,慷慨解囊。

从时间上看,比大连圣亚内讧持续时间更长的案例很多。比如恒泰爱普的内斗可以追溯到2019。2065438+2009年7月,恒泰爱普原实控人孙耿文经人介绍,将所持股份迅速转让给银川中能,银川中能如愿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2020年7-8月,硕生科技及其一致行动人李丽萍“半路杀出”,导致新老控股股东与原董事会的“较量”愈演愈烈。

有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记者,公司控制权背后的利益动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难免有人会“铤而走险”,使用“战争”、“偷公章”等“极端”操作。至于可能造成的后果,“圈内人”往往会忽略。

利润: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为什么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屡屡上演?背后有一个“利”字。

最近ST曙光的股东与ST曙光的股东之争,是因为中小股东对大股东力推的收购项目的质疑。2021年9月,ST曙光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奇瑞S18(瑞奇M1)和S18D(瑞奇X1)的技术,用于纯电动轿车和SUV的研发和生产。该交易为关联交易。

收购公告激起了ST曙光小股东的愤怒,会计师也对收购出具了否定的内控审计报告,这也成为ST曙光“戴帽”的直接原因。

同一阵营内部矛盾难以调和,也是内斗的重要诱因。在利益的驱动下,原本有望“拯救”的“白马”每一秒都变成“敌人”的情况并不少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圣海伦。2020年4月12日,*ST海伦第一大股东江苏机电有限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其持有的5%股份转让给金世伟控制的中天泽。同时,江苏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原实控人丁建平分别委托中天泽行使其15.64%、4.34%股份对应的表决权,金世伟由此成为*ST海伦。

在协议中,双方同意推动上市公司向中天泽及其指定实体增加收入。但2021年4月,*ST海伦公告终止定增,中天泽指定的关联公司不再认购此前约定的非公开发行股份。对此,和江苏机电认为,钟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故将钟起诉至法院。由此,*ST海伦股权之争正式拉开序幕。

如今,内斗中的*ST海伦连年报都不能如期披露。此后,重新发布的年报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因此被“戴帽”。

失控:

违规事件频发,隐忧重重。

梳理过去一段时间的股权争夺案例,涉及市值小、公司治理不完善、主营业务不景气等问题。一旦发生内斗,有关各方往往不择手段达到目的,违规行为频频出现,进一步加剧了上述问题的蔓延。

由于控股股东和前管理层在内斗中往往具有“主场”优势,往往通过阻挠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召开来防止“逼宫”,这样的行为往往受到监管的关注。比如在ST曙光,最近一次股东大会是中小股东自己组织的,而这些中小股东透露,他们已经就召开股东大会的事宜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进行了协商和沟通,但是没有得到回应,所以就自己组织了。由此,ST曙光遭到监管部门的质疑,要求公司保证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合法运作和科学决策,不得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不仅是阻挠,而且拥有信息披露优势的一方往往避重就轻,使上市公司陷入信息披露违规的尴尬境地。比如恒泰爱普,公司在2月14日召开过半数董事出席的会议,但保密。直到3月4日监管关注后才披露,经监管认定涉及董事会运作的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2月9日,公司董事会收到《关于股东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函》,但该函未披露,也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同意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决定,被监管部门认为股东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事项未及时披露。

然而,中小股东自己召开股东大会似乎并不那么“美好”。以ST曙光为例。上述股东大会当天,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其他股东都想参加而没有参加,甚至还引来了警察到场。相关股东无法出席也使得本次股东大会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对此,监管函迅速到达,要求公司及召集股东等相关方依法行使权利。

为了抵御大股东和前管理层的强势,中小股东往往需要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投票权的力量,但背后却隐藏着“一致行动人”的嫌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连圣亚。本报曾以大连圣亚控制权之争的谜题,报道过公司股东、原董事长杨子平、董事兼总经理毛伟等股东背后的复杂关联。去年年底,证监会还处罚了毛伟控制55个账户买卖大连圣亚股票的事实。ST曙光的内斗还被质疑小股东之间存在秘密的“一致行动人”关系。

退出:

市场冷眼旁观,原股东离场。

除了可能的信息披露不规范,内斗也让公司的日常经营充满不确定性。比如“抢公章”、信息披露的秘钥,几乎成了内斗中的“保留节目”,在*ST海伦、大连圣亚、*ST威海、嘉应制药等多家公司上演过。

事实上,控制权之争很快演变成了一个商业问题。比如,公章被“抢”走后,如何确定其合法性?新人不理旧账怎么办?股权斗争中如何有效保护员工的合法利益?

在恒泰爱普的内斗中,由于斗争的主战场是监事会,公司职工监事冯珊珊被代表不同利益的两位董事长武断地“罢免”,以阻止监事会的召开。尤其是最后一次,在监事会会议召开前不到65,438+0小时,被罢免,因为要审议的事项是关于罢免时任恒泰爱普源董事长、总经理的直属上司孙的议案。虽然最终辞退并不成功,但如此轻率的举动势必会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

退市新规的实施,进一步压缩了“内斗”公司的折腾空间。例如,内斗往往导致子公司或孙公司失去控制权。如果不能迅速解决,将导致半年报或年报无法披露,或者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披露的半年报或年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导致公司“戴星戴帽”。

股权“内斗”的公司正逐渐被边缘化。目前,上述股权争夺并未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外部资金借机跟进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且当上市公司曝出内斗的消息时,原投资者往往果断抛售,相关股票股价暴跌。比如大连圣亚股权争夺前市值约50亿元,最新市值20亿元,已经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