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公园的历史是怎样的?
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祈福谷”的地方,位于正阳门外东侧。祭坛北圆南方,意为“天圆”。两坛墙环绕,整个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内坛被墙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面是“谷祷”,用来祈求春天丰收,中央建筑是祈年殿。在南面,是“瓦丘坛”,在冬天的至日日用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石台,名为“瓦丘”。两座祭坛由一条长360米、高于地面的隧道——单笔桥连接,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轴线,两侧是大面积的古柏林。西门南侧有一座“斋宫”,是祭祀前皇帝的住所。西外滩有一个“神乐部”,负责祭祀乐舞的教学和表演。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黄干殿、穹顶、皇穹宇、斋宫、无量殿、长廊、双环寿亭,以及回音壁、三阴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清乾隆两朝修建重建。建筑宏伟,环境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天坛文物进行保护和维修。天坛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古老东方文明的写照。天坛是明清建筑技艺的杰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