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古城墙的位置在哪里?

武冈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冈城墙建于宋代,夯筑结构,全长约9公里。宋元以后,只修建了城墙。

明初江阴的吴良(明十三陵专业的建筑师)专业是武冈城墙。它是用方形青石建造的,周长746英尺,高2英尺,宽8英尺。城东、城西有城门,城南有定远门、济川门,城北有项英门。

明郑德三十年(1518),时任知府龚珍将城池削为城门,并在城池上修建了一座瞭望塔,以方便出入,史称新南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王在东北城(1)加6分,在东北、南、北各加三门。明朝隆庆元年(1552),下令在宝卿同治段要有一所学校,要花钱修建城门。在南面,它被称为浔河门,在东面,它被称为银根门,在西面,它被称为卫青门。城墙长736英尺,宽8英尺,垛头高4英尺。

明朝崇祯12 (1639)年,闽王朱启风加高加宽城墙,后向北延伸,计七里三分。

清朝乾隆年间,南门城墙被毁,北门被封,宣恩、定远成了封锁线,只剩下八个城门。

清咸丰十年(1860),修周城四门,北、东北各建大炮台一座,小炮台五十二座。城墙长863英尺7英寸。

民国31 (1942)年,新建复兴让等四座城门。从明朝到民国,城墙多次修缮,总长1870尺,总长12里。城墙分为城墙和城盘,内外两层青石,中间为砂石,盘叠,城门上建有城楼。城外有两层,外层是铁门,内导是轴向铁门。

1993,县人民政府集资100万元重修。武冈城墙长5874米,宽3米,高6.6米。分为小皇城、内城、外城,全部用青石砌成,坚固雄伟。享有“武冈城墙盖天下”的美誉。

坚强!程强武冈

曹炎农和萧师高

武冈古城墙始于汉衡帝派窦英明“伐夷筑城”。北宋时,为了“屯兵夺粮,制夷”,在兵部用夯土板筑墙,总周长约十里,城门上建“塔”。元末被兵灭。明朝洪武四年(1371),朝廷派江阴侯武良主持武冈城的建设。他把土城变成石头城,用重达数百公斤甚至数吨的方形青石筑成城墙。“里外都是石头,上面也是石头。”它长774英尺,高2英尺,宽8英尺。当时罕见的纯石结构墙体。

闽王朱_(朱元璋第十八子)迁武冈后,开始了中央朝廷、藩王、地方政府合力建城的时期:嘉靖二十七年(1548),闽康王朱裕荣,建“小王城”,长270尺;明朝隆庆元年(1567),宝卿府同治段的游学和武冈府的江石磨修建了长736尺、高1尺、顶宽8尺、垛头4尺、三座鼓楼的外城。形成了总周长5874米的全石墙,其中“内城”(包括大小王城)与“外城”、“三环路”环环相扣,有十三座城门和城楼。清末内城加建大小炮台52座,抵御太平军。武冈城墙现存四段城墙(内城二段、外城二段),总长1450米。

如果说,有着2700多年历史、总周长6163米的山西平遥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县城城墙”;那么,武冈城墙,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总周长5874米,是中国南方现存最古老、最大的县城城墙。武冈城墙作为县级全巨石古城墙,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