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记的历史呢?

建国初期,经济建设一片废墟。为适应时代要求,中央合作社管理局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第1033号指示,于65438年7月至0950年7月起草了各级合作社会计制度,并于同年2月65438日颁布。1951年1月1日。在会计交易处理原则、资产评估标准、记账方法、会计科目、会计表格、会计报表等六个方面作出了统一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单一科目传票制度”。1952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社发布了联合社、城市消费合作社、农村供销社三个会计制度。其中,《农村供销合作社会计制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从1953 1开始执行,明确规定执行《纲要》的基层小合作社一律采用日记账制度,即不准备传票,直接根据原始凭证登记日记账,根据日记账登记总账和明细账。后来在1953和1954两次对基层社和合作社作出了《关于修改过渡期的补充规定》和两次对县级以上供销社和基层社会计制度的修改,分别在1953第四季度和1955+0.1.65435第四季度。这个时期,简单的会计核算是这个时期的要求。除发达地区外,全国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工作还处于边干边学的培训期。所以没有真实的会计凭证,只有传票用来调取甚至记录账簿。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起步,但是能够建立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向国家提供完整的经济数据,改变了供销社会计工作混乱落后的状态,对后来供销社会计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和会计方法的变化,会计凭证有三种不同的格式。1.传统记账凭证。就是一方只有单一账户凭证,一个会计科目编制一个(或多个)会计分录,不允许多借多贷,由主账户单独编号。每期由主账户分别汇总后,登记在总账中,编号通常由“销售数单”控制。它的一个缺点是编号复杂,既有每个主账号的程序号,又有每个主账号自己的分号。二是操作繁琐。优点是用科目程序装订,相同性质的会计分录集合起来便于阅读,比如现金支付性质的凭证,基本都装订在一起。2.通用会计凭证。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展,商品交易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涉及面广的会计事项经常出现。传统会计凭证已经不适用,通用会计凭证应运而生。这是经济发展倒逼会计方法改革的典型例子,倒逼会计方法与时俱进。3.增加或减少记账方式的记账凭证。增减记账法是当时商务部创立的。这是一种纯粹典型的簿记方法。容易理解,也容易监督。有利于培养会计人才。它将资产严格分为“来源与收入”和“占用与支出”两大类,每一类又分为“增加”和“减少”。所以记账凭证也分为四栏,性质不同。其记账原则是“同类科目增减,不同科目增减,增减金额相等”。增减记账法的实行,适应了当时“文革”的时代要求。借贷记账法是当时所谓资本主义的产物,部分地区在当时改为收付实现制。根据会计制度的变化和各个时期的特点,“会计凭证制度”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以适应会计核算的要求,经过多次经济核算方法的变革,其生命将永存。现在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部分企业由手工记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相应的会计凭证也由计算机制作,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废除,是1958大跃进时代的产物。这是一个非常时期。1958下半年,随着公社的推进,集体所有制的供销合作社一夜之间变成了全民所有制,被纳入了公社的一体化领导。经济开始有了非常规的进步,会计也融入了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在“十五年赶上英国”的豪言壮语驱使下,墨守成规已经被时代所不齿。谁能对“记账会计”这种“时髦的新生事物”说“不”?人们的思想进入了“水”,水稻亩产1万斤,一棵白菜500斤。废除会计账簿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不是小事。然而,职业责任驱使我们会计师在责任和现实之间做出选择,我们不得不考虑取消账簿的后果。当时上海第二商业局开始实行“原始凭证会计制度”,也就是俗称的“无账核算”时期。销户时,当然不需要记账凭证,于是在原始凭证上加盖工作章,分为借方或贷方、户名、发生额(可省略单张原始凭证)、本期余额四栏。要填写“当前余额”,就要翻看这个账户上一张原始凭证的余额,所以每个账户的凭证都要集中到一个地方。每笔分录必须自制对方科目的原始凭证,以平衡账目。这种方法是适应时代需要而实施的,它有很多缺点:(1)凭证大小不一,缺乏整洁感,档案性不强,事后阅读困难;(2)原始凭证难以按期装订;(3)工作量不能减少。我们单位在1959进行了三个季度。非常时期创造的非常措施,注定是短命的。不到一年后,他们在当年第四季度又回到了原来的记账状态。来源:新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