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煌汉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

评价秦始皇: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

自秦亡,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称赞他是“千古一帝”(李治《藏书卷二目录》);有人说秦始皇“虽为四,六五帝,不及龙”(章太炎《秦征纪》);有人盛赞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是扫六合之主,欲见之!”(李梓《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他在历史上的作用。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还有人诅咒秦始皇“贪大求全”、“以暴政为天下之始”(贾谊《秦新著》);“始皇帝暴虐,直至其子死”(《贞观显贵》卷八);“始皇帝刚毅果断,乐于以罚代杀为要挟。他是个专职狱卒,还算幸运,在家无聊又无聊”(引自陈《国史旧闻》)。他们都痛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有片面性。

要历史地看问题,就是把秦始皇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他的功过,研究他的功过。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既要关注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又要特别关注建国以来秦形成的历史特点及其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在迄今为止对秦始皇的评价中,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当我们系统研究秦代历史,进而评价秦始皇时,有望避免过去的片面性,得出更符合历史现实的结论。

按照这个观察,应该说秦始皇是一个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暴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掩盖不了他的罪恶;他的罪过很深,但这不应该抹杀他的伟大历史功绩。

秦始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为统一创造了条件。秦始皇在统一果实成熟时来到果园。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不意味着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是由秦国实现的?为什么要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除了做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外,还在于善用人,勇于亡羊补牢。有评论家称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能力”,这种评价依据不多。与他的前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君主相比,秦始皇几乎从来没有直接指挥过战争;但秦始皇取得了比他的前辈们更辉煌的成就,除了历史造成的运气之外,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人,勇于变革。在中国统一前夕,秦国聚集了中国几乎所有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有王健、王本、廖伟、李斯、姚佳、敦伟等。大部分不是秦国人,但都在为秦国打拼。战胜敌人的一切军事进攻和政治战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就是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听从他们的劝告,勇于纠错。比如楚国被灭,就开始误用李信。失败后,他马上改弦更张,邀请王建出征,把全国的兵都交付给王建。结果他赢了。这种情况,如果和不信李牧,齐信谗言,导致亡国的情况相比,可以看出秦始皇作为君主,善于用人,勇于亡羊补牢,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一些政策措施,不仅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也影响到了现在,比如文字的统一。秦始皇采取的统一措施和制度是对当时历史发展的大胆创新。他不仅改变了割据政权的政治文化,而且使封建社会经济顺利发展。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例如,秦国一直被中原国家视为西方的落后地区,秦孝公也为此而困扰。秦国势力虽在赵王之后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区和根据地仍未出关。到了秦始皇时期,其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在秦国制度的基础上创造了各种制度,但他并不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可见他的政治眼光是深远的。秦朝制定的制度,大部分都是后来继承下来的,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的历史情况的。创造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如果他的政治视野没有超越秦国在西部边疆的局限,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历史上,秦始皇是继秦穆公、商鞅之后,秦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是秦始皇仍然是一个罕见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只用“地主阶级性质”这一普遍原因来解释,唐甄曾说:“自秦以来,帝王皆贼”(《隐书室语》),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皇帝更暴虐,更有罪。他不仅穷奢极欲,还造成广大人民的苦难;有利于统一的是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但在当时却成了一场大灾难,比如修筑长城,几十年来有几十万人被招募从事极其繁重的工作。从下面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摇摆劳动的负担所带来的痛苦有多可怕。阿清作家杨廷烈在《房县志》中写道,有人发现了一个多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是逃避秦始皇修建长城劳动的民工。因为他们躲在深山老林里,所以浑身长毛。据说他们遇到长毛男的时候,他先问你:“长城修完了吗?”秦煌还在吗?”就回答:“长城没有完,秦始皇还在!“长毛男会吓跑的。当然,这个记录只能算是民间的一个传说。但是,如果历史上没有如此残酷的现实,这个可怕的传说永远不会出现。反映了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上的,远远超过了社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社会的简单再生产难以维持,所以即使是一些有利于历史发展的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了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秦国是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建国以来,秦国一直处于与敌作战的环境中。“秦人吃苦”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残忍”也与这场战争的残酷现实相吻合。从秦襄公到商鞅再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一直极为残酷:“伊三祖”和“夷九祖”,这在其他诸侯国极为罕见,仅秦的记载就有数百烈士。秦始皇完成了前朝君主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将秦国的残酷统治发展到了顶峰。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并不意味着免除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残酷的个性、野心和成功,尤其是统一后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肆意享乐,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正因为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了崩溃的地步,使得秦朝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王朝。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包括

第一,汉武帝实行了一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登基的时候,他的祖母窦太后手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驾崩,汉武帝开始将一切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显示自己的政治野心。他先攻击宰相田这个外戚,再强化身边收发文书的大臣和中书的地位,使宰相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从此,中书、尚书成为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诸侯国的问题,他命令诸侯国国王不要把封地只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要留出一部分分封给其他儿子,而且不统一。于是,诸侯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力量越来越弱,进而无法与中央对抗。这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建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下令各县各乡每年给一人孝敬忠信,并采用“公车上书”的方法,使官民都能给皇帝写一封信,建议国事。如果意见符合治国要求,就按照作者的特长授予官职。

第二,汉武帝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按照天意来管理人民的,天意赋予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这是绝对不能违背的。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他把这种思想作为统治意识形态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汉武帝在考的时候,没有考其他学派的人,只考儒生。所以,要做官,就得接受儒家思想,读书人都成了儒生。

第三,汉武帝出兵讨伐匈奴,使西汉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与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斗,最终取得了对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伟大才华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汉武帝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也通过大量移民的方式,充实边防,发展生产。

第四,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探险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与大月氏联合,防御和打击匈奴势力。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随后,中亚和西域各国经常以朝贡的名义在长安进行访问和贸易。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人员往来和贸易往来,从西汉开始,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最后到唐朝,历时1000多年。

第五,汉武帝开辟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西南少数民族和汉族更好地融合。

汉武帝将越族三个部落划归汉朝之后,他们又迁居到长江、淮河、南海等地,与汉族长期杂居,并逐渐相互融合,形成了自先秦以来未能完成的“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开发西南地区的过程中,向这些地区传播了铁器生产工具和较高的汉族文化,或多或少地打破了这些地区的闭塞,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六,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时期,修建了曹渠、白渠、龙首渠,并在秦时开通的郑国渠旁开通了6条辅助渠,用于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调数万将士,堵住黄河决口。经过这次调度,黄河下游大约80年没有发生大洪水。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垦荒、垦荒等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他还大力推广替代耕地法和新农具,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简单来说,秦始皇最重要的是统一中国,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他们也起到了其他的作用,比如秦始皇让中国写同一本书,统一货币等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