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建筑
四川的古建筑丰富多彩,成就辉煌,尤其是梁以来的汉阙、岩墓和莫言造像,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砖塔和牌楼对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也有很大影响。在木结构建筑方面,既有地方特色,又保存了一些古代官方的构造方法,对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四川古建筑发展概述
(一)先秦时期
几万年前四川就有人类了。有巫山大溪遗址、西昌利州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200多处。广汉三星堆遗址有大量的地面建筑,大部分呈长方形,一般面积为10平方米,最大的有60多平方米。结构形式为重叠式或榫卯式木结构,墙体为木骨泥墙,类似于现代的灰板墙和竹编墙。成都十二桥遗址发现大面积商周时期木结构干栏建筑,底层无人居住,以适应成都潮湿的环境。其格局既属于商周时期的住宅,又具有近代四川民居的雏形,极具价值。
成都阳子山台,西周遗物,是祭祀或联盟会议用的禅坛。它的平面呈正方形,分三级台阶,总高度十几米。
土坯墙用于建造土平台,中间填土,分层夯实。这种以墙代板的方法在当时也是一个创举。过了一段时间,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建立了祠堂。因此史书记载“九帝在太庙建立之前就有了开明皇帝”,鱼凫城、杜鹃城、宝城等城镇相继出现。
(二)秦汉
公元前316年,秦朝灭蜀,建立巴蜀二郡,大量移民入川,先后建都、雍、三城,互为犄角。又修了,城张列司,与咸阳同制。成都规模很大。公孙述在成都称帝,被称为“试建十层红楼”后的张仪楼。是四川早期的高层建筑。。从城市建设和城楼的宏伟角度,展现了秦汉时期成都建筑的高度成就。
李冰在成都平原修建都江堰渠首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汉代文翁大力提倡教育,开办了天下第一所学校——石室,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阆中周群也自建高楼,观测天象,出现了中国第一座民间天文台。四川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四川是画像石发现最多的地区之一。比如庐山的陶屋就非常精细,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汉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特点,也说明了汉代木结构建筑已经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东汉在墓前立石阙。迄今为止,四川保存的石阙数量居全国之首。雅安的高邑阙和庐山的范敏阙,造型古朴美观,雕刻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汉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而四川是道教的主要发祥地,所以汉代开始出现寺庙道教建筑。宝光寺是川西平原最大的寺庙之一,是中国早期寺庙布局的典型。青城山一直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3)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古战场遗址遍布全省。成都是蜀汉的都城,刘禅对土木工程很感兴趣,建造了宏伟的蜀汉宫殿。宗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成都文殊院、峨眉万年寺、青城山上清宫都是这一时期创建的。挖凿岩石之风也随之兴起。南北朝的益州,是僧人沟通南北的必经之路。一方面促进了石雕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佛教造像深受南北不同风格的影响。
(4)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作坊、商业建筑和城市也有很大发展。成都不仅有常规市场,还有季节性市场和夜市。唐代四川佛教兴盛,留下大量历史遗迹。
唐代四川建有许多石佛、石窟寺,如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等,显示了古代雕塑家极高的艺术造诣。
隋唐时期,宝塔逐渐用砖建造。成都发现了三座五代大墓,其中王剑墓最为著名。这三座五代大墓,形制各异,石刻内容各异。墓以乐舞为主题,孟志祥墓以雕龙装饰,张墓以动物画像装饰。反映出高水平的建筑。
(5)宋朝,(6)元朝
宋代完成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陶瓷高度发达。成都不仅成为西南大都市,而且集镇繁荣。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办学,石雕技术在官办学校和书院中兴盛起来,并在唐应允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比如大足石雕,它不仅是石雕艺术的瑰宝,还体现了古代工匠在机械、排水、照明等工程技术方面非凡的创造能力。
省内至今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有阆中爱安寺、阆中五龙殿、峨眉飞来殿等。都是斜山屋顶,建筑规模大,用料多,风格庄重古朴。建佛塔之风在唐以后逐渐兴盛,省内保存了大量的宋塔,元代的另一座砖塔是方型砖塔,檐密。
(7)明清两代
明初和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移民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明代书院发展迅速,清代科举制度最为兴盛,各县考棚众多。井盐生产持续发展。盐业的发展和大量移民入川,促进了同乡行会和行业行会的发展。即“九宫十八殿”。比如自贡的西秦会馆,叙永的春秋宗祠,成都的陕西会馆都很有名。明清以来崇尚文化教育。四川魁星阁、文峰塔相继建成。四川魁星阁是中国最宏伟和精致的。
清代园林的空前发展是清代建筑史上的一大成就。自然景观园林、私宅、官署附属园林、祠堂或寺庙园林都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在川西。晚清成都有数百座园林建筑,风格多为民居,小巧、美观、古朴。
四川的牌坊数量居全国之首,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德政广场和肖杰广场遍布城乡,建立了大量的墓葬和木牌坊。比例好,雕刻精细。
二、四川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1)鲜明的文化特色
四川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姿态各异。由于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各类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各类建筑表现出相同的设计思想和文化观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四川的古建筑包罗万象,根植于巴蜀文化,通过吸收外来各种文化,融合建筑、文化、艺术、宗教、音乐、绘画、雕塑等逐渐发展起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也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2)因地制宜,(3)就地取材。
在崇尚自然的理念主导下,四川古建筑始终以环境为依托,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山地建筑多,虽然各类建筑的布局都是以中轴线和四合院为基础,但为了适应环境,平台都是层层搭建,一层一层倒下来。通过运用轴线转折、草图过渡、引导处理等方法,使各组建筑形成统一的整体,形成自由灵活的布局特点。山地建筑常用吊脚楼和平台来拓展空间。镇上的街道大多沿河而排列,随潮流而弯曲。因为垂直的轮廓布局,它们一层一层的往下掉,街道上设置了石阶,出现了各种形态。
四川大部分地区多雨炎热,空间开阔。庭院和天井密如蜂巢,还有许多开敞的厅堂和花盖,内外空间交融,空间层次丰富。庭院里种植花草,形成了一个有院有园的格局。
(4)结构独特,(5)做工精致。
四川民居历史悠久。根据最近出土的商代成都十二桥的原始干栏建筑,它是一种木桩基、木地梁、竹木结合、榫卯结合的墙体和屋顶结构。到了汉代,在干栏建筑的基础上,已经发展成为高脚或凸起木地板的木构架建筑。到了东汉时期,已经有了带玄关庭院和重门厅堂的园林式住宅。整个宅邸被周围的回廊与庭院隔开:前厅、后寝、厨房、木碉楼“泾渭分明”,已形成逗弄式、抬梁式的木构架,屋檐由斗拱、斗拱、檩条支撑,已初具四川传统民居的雏形。四川的民居有五种类型:枯井、旱膈、四合院、碉堡和帐篷。厅堂是民居中不可或缺的房子,都在平面的中央,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一般农民,都有一个大厅,这里供祖先使用,主要用于接待、工作和日常生活。精致的家庭,供神殿是后厅,前厅和二厅专门用来接待宴客。大门直接反映了居民的文化、经济和民族特征,人们非常注重大门的朝向设计。四川的门叫“朝门”、“龙门”,人们可以聚在一起“摆龙门阵”。
五、“青瓦白墙,重院落,入乡随俗,清淡精致,古朴自然”
四川民居选用上等木材,门窗格、盖、吊、檩条、拱门、瓜柱等宽雕部分,做工精致,美观自然。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工艺精湛,采用“福禄犀首”、“齐秦书画”、“吉祥如意”、“动物花草”、“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多种题材,形象生动自然,艺术价值高,四川文化源远流长。
(6)独特的艺术风格。
(7)所有民族都有不同的特点(8)
吊脚楼是传统的土家族民居。流行于川东南黔江地区。多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下面竖长木柱,上面撑短木柱,铺地板。楼上是客厅,楼下用来放杂物或者牛羊圈。建筑的一面、两面或三面都有走廊。在外面,栅栏被用作围栏。房子一般是7柱、9柱或11柱排列。中央立柱的高度一般为10英尺、58英尺、68英尺、78英尺和88英尺。中间是大厅,两边是卧室、客房或厨房。卧室配有楼板,离地一米左右,门口有楼梯。卧室外面有一个火铺,四面都是木板做的,里面填的是土。中间用火点着,锅挂在火上。通常用于博物馆或烧水。
川东苗族的房子是干栏,川南是平房。
雕花屋是羌族传统民居。也叫雕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部平坦。很多地区都是依山而建,有石墙,墙壁笔直整齐。经常有几十栋房子排成一排,如古城堡,非常壮观。一般分为三层,层间用木梯上下。平顶作为打谷和休息的地方,四周的低角上有白色的石头。上层堆放食物和杂物,中层住人,下层养牲畜。雕室与雕室之间的平顶上放一块木板,方便家人来往。还有一座羌族古雕楼,高65,438+00尺,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底宽顶窄。下壁厚约1米,由毛石和黄粘土砌成。在过去,它是用来防御的,但也用来储存食物。在羌族地区,至今仍有这样的雕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