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探究性学习的步骤有哪些?

一、历史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历史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在自主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个人与他人的合作来从事学习的一种模式。[2]它的特点是不盲目接受所学的全部历史,而是在自我分析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历史。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注重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与以往的“接受学习”相对立的学习理念,对于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内在目的不是解决很多问题,而是在对知识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探索精神,从而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力和记忆,有时也会有形式上的突破,比如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但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也更多的是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以教师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多角度观察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中的自主作用;教师应该是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种指导不同于以往历史学科的常规指导。历史教师需要更多的宏观启发,即加强对学生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的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合适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第二,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从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概念中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因此,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学科知识,强化了问题意识和换位思考能力,真正体会到了探究的滋味和乐趣,有助于产生强烈的科研欲望。对于历史系,具体方法步骤如下:1。确定题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题目,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开端,直接关系到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在学习中解决问题是有价值的,但发现问题更有价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能够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思考老问题,往往会带来新的发现和突破。研究以问题为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想法。在开展研究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通过讲课、组织参观等方式,目的是为背景知识做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团队成员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精诚合作,实现资源的享受。”[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我反思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已知的历史知识总结出要研究的具体课题,并形成具体的研究目标或研究范围。此外,教师可以提出或设计几个相关的题目,学生或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自主选择。教师设计的问题也要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比如,教完《抗日战争》后,我们收集了抗日战争、中国的相关资料,举办了专题展览。活动中,同学们提问:“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确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结合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分析日本为什么否认对中国的暴行?”等话题。这样既升华了课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探究的动力。题目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尤其是第一次学历史的高中生。太难挫伤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另外,在提出题目的时候,也要注意题目应该是值得研究的,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成题目。教师要适当修改学生提出的题目,使之更加严谨。2.研究与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确定研究课题后,学生进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收集史料、提出意见、总结。课题确定后,课题组要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可以防止研究性学习陷入无序,保证研究性学习按计划顺利进行。研究计划越详细越好。执行研究计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研究计划中,应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同时要在小组内部进行具体的分工,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任务分工,即每个团队成员都要主动承担一些相对独立的任务工作;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比如找资料、写作,大家互相配合,促进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会与他人,特别是与不同意见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个体的学习方式。人类今天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和交流。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分工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听取他人意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接下来,根据计划的规定,小组成员将各司其职,通过图书馆查询、网上搜索、走访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收集所需史料。并及时把研究情况和经验做好记录,这也是以后总结研究成果的素材和依据。完成这些步骤后,学生开始对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最后对资料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搜集资料,查阅史料,加工信息,这也是研究的过程。提出观点和假设后,要选择论点,论证观点或证明假设。所选择的论据在质量上必须可靠、具体和严谨。”历史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以史为据”、“以史为据”、“史论结合”,要求史实、历史观、历史证据的统一和理论论证。" [4] 3.结论——成果表达、总结与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或所在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形成研究报告,包括研究思路、研究过程和最终结果。这时,教师仍然需要引导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思路和方法,收获和不足,在讨论和交流中总结出一些实用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因此学生的学习结论必须具有个性化特征。对于小组活动,不仅要看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还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研究情况开展评价活动,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客观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道德品行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区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教师教学的改进,使评价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生学习的动力。3.历史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教学相结合,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出问题的源泉。就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学习历史知识。但同时,高中历史课也是一门基础课。探究性学习只能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过于热衷于“研究”,如果脱离教学实践,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和传递系统学科知识方面仍然具有很高的效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仍应坚持基础知识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从而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2.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受到重视。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不发挥主导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研究性学习从确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收集数据、表达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探索、合作。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往往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让学生自己做研究性学习是不科学的。而且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解题经验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和调节作用。可以说,教师如何发挥其指导作用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结果。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一方面要为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提供研究指导,另一方面要负责控制整个研究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计划。没有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很难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如果只重视学生的研究,忽视教师的指导,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无序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