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的历史罪人
柳宗元出生于河东(今永济市)。唐朝的人喜欢说自己出身名门,很多都不可信,但柳宗元家是真正的名门。北朝时,河东刘氏与薛氏、裴氏并称“河东三姓”。唐朝建立后,刘也受到皇室的倚重。唐高宗李治有一次(公元649-683年),刘同时在尚书省(相当于国务院)做官20多人,掌权一段时间。
但直到高宗时期,刘氏家族才开始衰落。当时,柳宗元的高伯祖(和柳宗元的高祖子夏是兄弟),高宗的第一个皇后是宰相高宗的侄女。在后宫斗争中,皇后被武则天击败,宰相刘也受到牵连。先是被降职,然后干脆被杀了。武则天上台后,严打旧姓,刘氏家族从皇亲国戚降为普通百姓,只留下了良好的家风。
柳宗元的老朋友韩愈说,柳宗元为人忠厚,不考虑利益,为了理想甘冒生命危险。柳宗元的这种性格是从他的父亲柳镇那里继承来的。柳镇在晋州(今陕西省)做官。他的老板是一个粗暴凶残的战士,政府里没有人敢得罪他。眼看着无辜的受害者即将被杀,只有柳镇会为之而战,甚至亲自为无辜者抵挡鞭笞,即使老大暴怒也不会退缩。
柳宗元的母亲陆也出身名门望族,通晓诗词歌赋,有着过人的文采。柳宗元4岁时,父亲孤身一人,陆带着孩子留在长安西郊农村。家里没有书,她就默写背诵。
稍大一点,柳宗元开始随在外地做官的父亲游历,增长见识,锻炼文才。十一二岁时,他随父亲在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的李健幕府生活了一段时间。李健幕府中人才辈出,如权德舆、杨平等当时著名文人。柳宗元在父母的圈子里备受瞩目,被视为“名字很奇怪的男孩”。杨平还把自己9岁的女儿许配给他。
公元789年,柳镇在寺庙里担任钦差顾问。他本是监察署的小官,却在审理此案时得罪了曾经大权在握的宰相窦慎,被诬陷贬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柳宗元,17岁,送别父亲,走了近百里,恋恋不舍。然而,一个坚强的父亲只对儿子说了一句“我的眼里没有泪”,就走上了漫漫长路。
公元792年,诬陷柳镇的窦慎被定罪,降职处死,鲁直为丞相,气象更新,柳镇冤案被平反,第二年柳宗元也是秀才。又过了五年,他通过了博学多才和诗文考试(吏部,大致相当于今天人事部举行的人才选拔考试),被正式任命为集贤殿书院正字。这一年,他才26岁。
集贤殿书院正字相当于皇家图书馆的校对员,是个刚入流的小官。按照唐朝的惯例,进士出身,被赐正字,然后成为京畿的县令、县尉(相当于县令、县公安局长),再回到中央做官,是仕途的快车道。柳宗元在集贤殿书院三年正字期满后,被调任京畿地区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县尉,无疑是一条升迁的捷径。
事实上,他没有到达他的岗位。由于才华出众,柳宗元被留在北京招抚(相当于首都市委)负责文书工作。同时,他也活跃在长安的才子圈子里,与刘禹锡、韩愈等一批才子有着密切的友谊。这些青年才俊雄心勃勃,他们经常一起批判缺点。公元803年,柳宗元刚满31岁,被调任监察建议行(相当于监察部高级官员的助理),进入朝廷决策中枢。与此同时,他的好朋友刘禹锡等三人获得提拔。
在这期间,柳宗元开始与王交朋友。王是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在东宫与当时的王子唐顺宗下棋,并因帮助王子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站稳脚跟而深受信任。王善于广交朋友,到处为太子物色人才。柳宗元和他的朋友们与王的政治观点接近,成为他依靠的力量。
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顺宗顺利登基,并开始进行改革。柳宗元今年升任教育部外交部长(相当于文化部和教育部的高官)。在王的领导下,这些年轻官员迅速实施新政,惩治贪官污吏,整顿财政,镇压藩镇,打击宦官。据史书记载,这些新法令是“人们聚在一起,欢呼雀跃”。唐顺宗的国号是“雍正”,这一创新的历史就叫“雍正创新”。
但官场一旦腐朽,其衰落也就成为必然——唐朝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到了晚期,王等人遭遇的强烈反弹可想而知。可惜,如果顺宗是个清醒健康的皇帝,还是可以给他们一些支持的。不幸的是,顺宗在登基前一年(公元804年)突发中风,不能说话,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顺宗即位以来,朝廷官员对王等人越权的怀疑从未停止过。在这种情况下,被镇压的宦官、藩镇和不满的朝臣迅速集结成反对势力。而春立太子则迫使顺宗退位,自己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宪宗。根本没有任何兵权的王,面对这样的变故只能保持沉默。
宪宗刚一上台,就宣布把王、柳宗元、刘禹锡等官员贬到地方做司马。所谓“司马”,就是地方编制之外不准参与处理政务的闲散官员,实际上相当于流放。少年时期刻苦读书的柳宗元,在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进入了政治的最高核心。然而无情的政治也让他在一瞬间从巅峰跌落到谷底。
柳宗元贬谪的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位于湘江上游,属于丘陵地区,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地区。柳宗元到了之后,居无定所,只好在永州市龙兴寺西厢房安顿下来。第二年5月,和他一起来的老母亲因为长途颠簸,受不了南方的湿热,放弃了。母亲去世前,对患抑郁症的儿子说:“我不用担心过去,我也从来没有难过过。”
母亲去世后,柳宗元自己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脾脏肿大,消化不良。严重时一两天发作一次,吃不下饭,视力模糊。别人大声说话,他就心慌。他自己懂点医学,想买点茯苓调理一下。结果市场上卖的是芋头做的假茯苓,让他的病更重了。在龙兴寺待了四五年,他有了自己的家。他的新家靠近一条小溪,空气湿热。不久,他患了脚气,脚也肿了。
比起身体上的疾病,内心的抑郁更痛苦。柳宗元早年才华横溢,仕途一帆风顺,性格直爽,不避讳利益。他在长安被称为“狂疏”。作为“永镇革新”的核心人物,他执政的时候,来巴结他的人在门口排起了队,就是为了谋个职位。对于这些要求,柳宗元拒绝自私,“百里无一人。”随着柳宗元在政治上的失势,人们对他才华的羡慕和对他不如意的怨恨一起发泄出来,辱骂之词时有所闻。甚至有人试图通过诋毁、中伤他来讨好暴发户,顿时“群情沸腾,鬼神共愤。”
柳宗元在永州过着孤独的生活,很少与人接触。他希望回到长安。在永州待了五年,他不停地给北京的亲戚朋友写信,希望有人能帮帮他,可是人却无能为力。当时在宪宗的统治下,时事已经稳定,但柳宗元却在绝望中呆了10年,根本没有出路。
一个朋友听说柳宗元很痛苦,专程来看望他。当他看到他没有哭,他认为传说是不真实的。柳宗元对他说,你知道吗?长歌哀多于哀。我没有眼泪,比那个多了1000倍。
815年,事情似乎有了转机。当时的宰相魏观之很同情柳宗元等人的遭遇,将柳宗元、刘禹锡等5人召回长安。接到消息,柳宗元非常兴奋,一个月后回到北京。刘禹锡在兴奋之余,写了一首名为《向看花的先生们献礼》的诗,诗中讽刺长安的暴发户。
我不希望看到刘、刘重掌政权,抓住这首诗大做文章,坚决反对他们重返朝廷。永贞政变的阴影在唐宪宗心中并没有完全消失,反对派立即得到了他的支持。柳宗元等人二月回长安,三月14,宣布全部任命为边远地区刺史。柳宗元任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比永州远2000里。
在柳州,柳宗元竭力为政,硕果累累,深受人民爱戴。然而流浪的悲哀折磨着他孱弱的身体,内心的悲伤从未减轻。柳宗元死于柳州时年仅47岁。
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很难体会到这种痛苦。苏轼的弟弟苏辙曾经说过,哥哥被贬黄州之前,我们的文章不相上下,但是黄州之后,我再也看不到他的背影了。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柳宗元身上。
早年在长安,柳宗元以文才闻名。离开长安后,在长期近乎绝望的贬谪生活中,他的文章逐渐褪去了表面的辞藻,追求明道这种文学风格,走向了深邃典雅的境界。其中,封建主义等理论小说,《永州八记》等山水小品,《江雪》、《捕蛇者》等诗歌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这无疑是他思想不断深化,精神不断提升的结果。
在孤独的贬谪之地,柳宗元深刻反思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认为早期的仕途一帆风顺,确实有一些“年少好胜,欲罢不能”,再加上“性狂”,无疑是对权贵的反叛。然而,他并没有变得圆滑。到达永州一年后,王被判死刑,罪名是扰乱国家秩序,公众的批评纷至沓来。普通人即使不试图与“罪人”拉开距离,也应该保持沉默。然而,柳宗元在给友人的信中,却如实提及早年与王交好,并“交游十年”。
政治失意后,柳宗元因其本来的犀利和才华,遭受了很多屈辱和嘲讽,但他仍然对自己政治上的平庸和自保给予了最大的攻击。他在给岳父的信中明确指出,那种没有棱角、消极被动、诺诺式的官员,无所作为,是极大的政治危害。
柳宗元死后,他的灵柩终于回到了长安,日夜思念。好友韩愈从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寄来了为他写的墓志铭,上面写道:如果柳宗元在后来做司马、刺史的时候也像他一样成熟,也许他就不会离开长安了;训斥过后,如果有人能帮帮他,也许他就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但是,如果他没有那么绝望和无助,也许这篇文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后来流传”了。
宦海显赫的柳宗元和官场失意、人生绝望的柳宗元,文章传来传去。历史是不分的,就像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但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价值,是会被后人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