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邓篆书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篆书的发展历史。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从商代甲骨文到秦小篆出现这一时期所有语言的总称。大篆大部分是“青铜铭文”,因常刻在金属器皿、乐器或武器等金属制品上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秦国十面石鼓上雕刻的石鼓文也很有名。它是《大篆》的经典之作,《小篆》主要由石鼓文演变而来。“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李斯等人按照“文字同音”的要求创制的民族统一文字。字体长,笔画流畅简洁,讲究对称。它是根据《大篆》的笔画制作的。可以说《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李斯是中国第一个有名字记载的书法家,也是篆书由大篆向小篆变革的主要人物,被称为篆书乃至书法史上的里程碑。据说,李斯所作的《泰山石刻》是《小篆》的典型代表,因其用字端庄严谨、体态工整、笔画圆润而被誉为“天下第一碑”。
同时,隶书因其书写方便而产生,并逐渐取代了小篆的地位。韩立是汉代最流行的书法风格,但小篆仍然用于坟墓和突出的地方,如平板电脑,印章和硬币。东汉许慎编纂的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字体仍以小篆为主。
汉代以后,篆书的使用规模较小,书法家也较少。直到唐代李出现,师从法瑞斯,精研《峄山刻石》,极力复古,自称“西昂之后,直到少年。”虽然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它在历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誉为“篆书的第二个里程碑”。
从五代、宋、元、明到清初,篆书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
清代中期以后,篆书开始兴盛,表现为金石学的繁荣、篆书的兴盛和名家的出现。他们广泛搜集碑刻,超越李赶上秦汉,开创了篆书的新风格。
当然,最杰出的人物是邓。正是在梁彪的推荐下,他去了江宁大藏家仲美家,苦读8年,完成了攻读硕士的日子。仲美为邓提供免费住宿,并无私提供家中收藏的秦汉以来的绝密金石学珍本。邓也如饥似渴,不辞辛苦地工作着。“每天开始研究墨水,到了晚上墨水就用完了,寒暑不尽。”他系统学习篆书、隶书等书法,完成了艺术转型,书法篆刻风格突飞猛进。成为四体书法的集大成者,尤以篆书见长,以秦立思、唐立杨冰为徒,并有一点点李益为徒,堪称神作。
邓篆书的最大特点是隶书笔法的注入。改变李斯、李等笔心的特点,在书写过程中引入侧笔,将“写”引入篆书创作,为篆书注入了活力和别样的感情。在用笔的过程中,很多笔画,尤其是横画,都很接近官笔的形象,用笔稍按,笔加重,略向上,暗含一种曲折的状态。特别是利用羊毫长锋,邓以超人的腕力,写出了笔如锥画沙和,显示了古朴苍劲的气象。清末屠呦呦评价邓宛《白肉豪书篆》:“自白山人终,始窥翁之笔。使用的长颖,没有修剪,使书自然薄硬。五指盖黎齐,笔尖自正,纸端上,似锥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