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文学、历史、考古等诸多领域有哪些贡献?

郭沫若著述颇丰,编辑了《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其著作全部编入《郭沫若全集》38卷。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的先驱,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文四派之一,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后,历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学术成就斐然。

诗歌成就

郭沫若的新诗在语言上有了突破。他的第一部小说《女神》是和胡适的《尝试集》同时写的,甚至出版的时候也是跟着胡适的《尝试集》走的。因此,一般认为郭沫若和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先驱。一些年轻一代的诗人走得更远。比如《女神的时代精神》中,闻一多认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已经大大超越了胡适。“若论新诗,郭沫若的诗不愧为新!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郭的诗往往不容细读,虚浮喧嚣,浪漫淫乱。他著名的诗歌《女神》受到了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惠特曼的自由诗句子长,口语化,《诗神》也强调诗的节奏,每行重复特定的词,带出节奏而不押韵。

历史成就

1930年代中期,郭沫若从理论问题转向考证,注重考古材料而非古代文献,不太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他在两周内出版了《甲骨文全集》、《甲骨文字研究》、《青铜器研究的重要印章》等著作,使他成为最重要的甲骨文和金文专家之一。郭沫若对中国早期社会的看法“主导”了中国后来的史学;他对“封建社会”的重新定义既不同于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也与马克思的理论无关。但是,这却成了日后中国史学界对“封建社会”一词的公认定义。

书法

郭沫若以书法著称,风格独特,被誉为“郭体”。国内很多景点的招牌、校名都用郭沫若的题字。如故宫博物院、北京四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沈阳四中、遂宁中学、浙江桐庐县中学、中国银行、香道中学、荣宝斋、中国书店、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沈阳故宫、华清池、黄帝陵、半坡遗址、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牡丹江医学院、西南师范大学、成都武侯祠、济南李清照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