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历史渊源是什么,导致了古代人对扬州的热爱?
相信很多人对扬州这座历史古城的了解,基本都是源于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以及很多历史名人和扬州的轶事。一行行诗句,表现了古代诗人对扬州的爱,溢于言表;文字的匮乏并不能掩饰文人对扬州由内而外的喜爱。
据野史记载,一代“暴君”杨迪·杨光为了一睹琼花的美丽,曾经到扬州游览。这不仅从更高的层面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在古代文学史上的独特魅力;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扬州作为一座风景旅游城市,有着千年的魅力。
扬州建城史与千年“魅力”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86年,扬州首次作为“城”出现。据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唐代扬州有39个郡府,196个郡。《通典》中记载的这座扬州古城,其实包括隋代以后的扬州,也就是现代社会的扬州。
当然,通典中所说的“扬州城”其实和今天的扬州城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它包括了今天的扬州城,但地域广度远远超过了今天的扬州城。如果我们看看扬州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扬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
因此,无论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还是从历史上古扬州的影响来看,扬州城都是一座独具历史魅力和诗意文化的城市。再加上扬州的美景,扬州从古到今堪称文化之都。
作为一座古老的名城,它是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扬州城自建城以来,一直以山清水秀,美女如云,文化为特色。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着不同的感情和青睐。
曾经繁华空前的扬州城。
1.“约翰”、“广陵”、“江都”时期
公元前486年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或者说是“春秋五霸”时代。此时的扬州古城已屹立于世,但在这个时代却被称为“燕岳”。后来,周朝的诸侯国之一“郅国”在此建都,这实际上是扬州在历史上第一次作为“城”或都城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权的不断更迭,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统一国家后,扬州古城被称为“广陵”;扬州城在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之后,也被称为“江都”。直到隋朝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隋文帝才在开皇九年将吴州改为扬州。
此时的扬州,其实并不叫今天的扬州。因为隋文帝在位期间,扬州并没有成为一个拥有独立行政权力的城市,而是归丹阳,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管辖,但这并不影响扬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隋唐时期的“扬州城”
相信很多人在阅读历史的时候,都会对杨迪的“三顾扬州”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传隋朝的扬州,不仅有一株叫琼花的花树,还有一个令杨迪神魂颠倒的牡丹姑娘。于是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就一次又一次的去扬州。
当然,这只是民间杜撰。据史书记载,杨迪第一次去扬州,实际上是为了“衣锦还乡”。毕竟,作为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他痴迷于他所谓的“文志武术”。于是去了当时最繁华的城市扬州,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
第二次去扬州,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位年轻的皇帝只是想以下扬州的名义访问他所统治的国家。但当他第三次去扬州时,隋朝已经处于风雨之中,杨迪皇帝真的去扬州“避灾”了。
笔者认为,不管杨迪三顾扬州的目的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杨迪三顾扬州城,扬州这座历史古城才更有威望。因为一代帝王能如此呵护,足以说明隋代扬州的繁华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3.唐代的扬州以诗歌闻名于世。
(1)历史扬州和现代扬州基本统一。
其实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所知的扬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种情况在唐朝武德八年,也就是公元625年,在唐高祖李渊的圣旨下彻底改变了。唐高祖下令将扬州学院从丹阳迁到江北,即从南京迁到扬州。
至此,扬州城完成了从古代扬州到现代扬州的转变。扬州无论名字还是地理位置,已知基本统一。从此,扬州在唐代的名声更上一层楼,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最爱之地。
(2)扬州与文人密不可分。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写过一篇传世佳作,即《黄鹤楼扬州行别孟浩然》。他在诗中写道:“故人西离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蓝天,天上只流长江。”
三月,烟花满天,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乘船去扬州。此时,扬州正处于百花齐放的好时机。孟浩然乘着平底船悠闲地南下,也许只是为了看看扬州城的花。
“小杜丽”之一的杜牧还写了一首诗《给扬州知府韩绰的信》。他在诗中写道:“青山隐隐蒙水,江南草秋未枯。月夜二十四桥,玉人何处教吹笛?”此情此景,此城此月,怎能不教人流连忘返!
姜夔《怀左杜明,朱Xi贾楚》
1.《扬州蛮怀左·杜明》的创作背景
在众多描写扬州美景、扬州月亮的诗词中,只有南宋文学家姜夔写的“扬州漫怀左杜明”一词最为著名。因为这首诗只有120字,姜夔虽然没有写过“扬州”二字,但字字句句都包含着对扬州城昔日美景的赞叹和青睐。
“扬州漫怀左杜明”是著名诗人姜夔,路过扬州时有感而发。也许他听说过扬州的美景,但他没有机会去参观。但遇到这个机会后,他以为可以欣赏到扬州如画的风景,却发现是一片萧条落寞的景象,于是创作了这首《调》。
2.扬州漫怀左杜明赏析
“怀左名都,诸希家,解鞍少于初程。春风后十英里。让小麦变绿。”
曾经的扬州城繁花似锦,歌舞升平,却在被金兵蹂躏后变得寂寞压抑。“朱熹之美”出自杜牧《论扬州禅寺》诗。原句是“谁知竹溪路,曲为扬州”。
“自胡马窥河,废池树,尚累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呼玛”在这里指的是金兵,因为南宋经常被金人入侵。于是,曾经的“淮左名地,朱溪美地”,如今变成了“废池”,“乔木”是对扬州曾经壮丽景色的回顾。
写下了“我还是讨厌谈兵”这几个字,姜夔抱怨痛斥扬州城被游牧民族蹂躏后,盛况不复存在,更加破败不堪。然而这种心情是无法挽回的。扬州曾经是一片繁华景象,喧嚣嘈杂。虽然诗人们还在留恋青山故国,但扬州的破败或衰落也预示着南宋即将亡国。
”赏杜,事到如今,不胜诧异。豆蔻词作,青楼梦好,多情难。”
杜朗就是杜牧,是“小杜丽”之一,因为杜牧写了很多关于扬州的诗。《扬州禅寺题》、《给扬州知府韩绰的信》、《扬州三首诗》等。都描述了扬州的盛景和繁华。
就算杜牧很有才华,或者他笔下的扬州曾经是多么喧嚣热闹。现在的扬州是多么的寒酸不堪。即使在时光流逝后做梦时,依然可以梦到当时扬州的繁华,但很难用笔墨写出杜牧的情怀。
“二十四桥犹在,浪摇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知年年为谁生。”
杜牧写的《二十四桥上的月夜》犹在耳边,或者说扬州的《二十四桥》《月夜》还在。但在清冷的月光下,它是沉默的。
突然想起了“二十四桥”周围生长的牡丹花。虽然它们郁郁葱葱,红彤彤的,但它们每年为谁开放?曾经盛唐繁华的扬州城,与南宋的落寞与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笔者认为历史上扬州城市的演变和朝代更替所反映的变化,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一个城市的繁华与落寞,不就像一个王朝的兴衰吗?由此看来,历史上的扬州城不仅仅是一座城。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前世。
扬州虽然不是古都的首选,但在历代都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不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但却是不可或缺的经济中心;虽然不是统治阶级和权贵的栖息地,但却是诗人或文人的不二之选。
唐朝的高僧鉴真和尚,唐朝的宰相都来帮忙;写有《鹊桥仙仙乔云》的北宋大诗人秦观;被尊为三朝元老、九省重臣、一代文人的阮元等人,都是在扬州土生土长的。都说一方水土可以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可以名扬天下。
唐代大诗人杜牧其实是扬州的忠实粉丝。他曾经不厌其烦地为扬州写诗。除了众所周知的“二十四桥月夜”,其实他在《送别》这首诗里还是写出了别样的扬州情怀。
“落魄江南酒,楚细腰掌光。我感扬州十年梦,得青楼名。”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扬州不仅美在天下,而且青楼妓馆也是有名的。这其实也是唐宋时期扬州深受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
结论
笔者认为,即使大家都没去过烟花三月的扬州,也没亲眼见过“二十四桥月夜”。然而,历经2500多年的风霜雨雪,扬州城依然立于不败之地。这说明扬州这座千年古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集历史、美丽、文化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