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国产BI软件和国外BI软件有哪些?哪些比较好,BI选择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数据库方面,有DB2、Oracle、SQL Server、Teradata,之前还有Redbrick(被IBM收编后,退出历史舞台)。
Datastage、Powercenter等ETL工具是主流。另外,很多公司也有自己的ETL产品,比如SAS的ETL服务器,BO的Data Integrator。
OLAP工具还可以细分为MOLAP(多维OLAP)和ROLAP(关系OLAP)。前者可以选择Hyperion、Cognos和微软的产品,后者选择余地不大。比如Microstrategy目前可能市场份额比较大,以前和Redbrick合作。此外,还有一款名为Metacube的ROLAP工具,也早在2000年就退出了市场。
在数据挖掘产品领域,有SAS和SPSS两大厂商,IBM和Teradata也有自己的挖掘工具。此外,在报表服务器和前端工具上也有很多选择,其中Cognos、BO和布里奥是比较主流的。
从这些主流产品来看,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国内也有BI产品的研发,完整的BI解决方案不多,但仅针对某一环节的产品种类繁多,且大多局限于ETL、前端、数据挖掘产品。不过最近我学了一个比较完整的BI软件,奥维智动的Power-BI,它根据不同的业务主题,预置了十多个基于服务器分析服务的OLAP立方体。有成熟的非常实用的决策分析模型,不仅仅是报表。最大的特点就是安装后就可以使用,不需要实现,很省力。而且价格比较亲民,名气不是很响,但是在行业内口碑很好,在国内中小企业中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从目前各类用户的产品选择过程来看,问题多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大招风,只能降低单个工具的成本,而忽略了整体成本。一些大企业在IT建设上花了很多钱,从来不在乎在采购产品上投入多少。每一件都是最好的。然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考虑成本,尽可能地节约。除了数据库和OLAP工具,我还经常想如果自己开发ETL和前端会不会省点钱。
但问题是,如果只考虑单一产品的成本,而忽略项目综合成本,最终很可能会被难以维护的程序所困扰,甚至完全推翻,成本很可能会更高。对于那些财大气粗的大企业来说,即使选择了各个领域最好的产品,组合起来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二是评估报告难以客观。企业负责产品选型的人员通常会要求厂家提供评估报告,报告中要列出几个选项,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得出哪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结论。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理解这份报告,知道一个产品的哪个方面更好,哪个方面不好是不客观的。对于制造商来说,这是一个列表。当然,他们会尽力展示自己产品的优点,避开自己的弱点。同时,对于负责挑选的人来说,或许他对某个工具早有好感,或者和某个厂商关系很好,甚至有进一步的交易。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客观是不容易的。
选择要点
其实选择这些主流产品,我们都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什么最合适?抛开上面说的幕后因素,其实有三点需要考虑——产品成本,开发者对这个产品的熟悉程度,是否有类似案例。
首先看成本。NCR、IBM和甲骨文有完整的产品线,但价格昂贵。微软的产品比较便宜,但是如果有大量的数据,恐怕我都不敢用,更别说不花钱的开源产品了。当然,成本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价格决定的,还有下面的人员学习,项目延期,客户满意度低。这些隐性成本很难计算。说到成本,就不能不提到BI模型,因为模型是BI产品中最贵的部分。国内企业大量采用自主开发的方式,可以避免高成本,但无法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经验。
看人员的经验。人的学习曲线是必然的。不要幻想人一接触到一个新产品就能马上成为大师,在不熟悉的产品基础上就能做出好的架构。在这方面,很明显甲骨文和微软有优势,因为这两个产品有经验的人很多,很容易找到。当然,如果您原来的业务系统使用了这些产品中的一个,您还不如继续使用它。
其次,案例比白皮书更重要。现在很多BI厂商都可以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像IBM、Oracle、SAS都自称是这样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就是说他们的产品线已经包含了数据库、OLAP、ETL等各种工具。如果直接选择它们,就不用担心工具选择的问题,但是有时候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决定不用一个产品,就要考虑是否兼容。但如果你从产品白皮书中寻找这类信息,你会发现它很美,它是如何完美地“无缝”兼容彼此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不要看这些词,要找同行业的类似案例。如果同行业没有案例,就去找其他数据量类似、业务复杂度类似、应用类似的行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