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的历史沿革
开元二十九年(741),后官郡西部定为古田郡(别名玉田),属福州、长乐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路、三区、二区。
在唐代(836-840)的成人时期,对古田县和宁川东部的甘德田(属于宁德县)的增加进行了分析。
太平兴国五年(980)至端公元年(988),古田县(县府所在地)迁至水口,历代都在翠屏山南玉屏镇。(1958年,古田溪水电站建成,县城为水库淹没区。迁到县城在老城区西南9公里的落花乡庄杨里建新城,2004年撤镇设街)。
清初县界从罗源南唐上界120华里到西120华里,闽清县岩界50华里到北150华里,后官三仓县石泉界100华里到南平长安县西南65438华里。西北至政和上庄界200里。它东西宽283英里,南北宽550英里。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平南县为13县首府,古田县在平南县以北70里。民国时期县界为罗源县以东90公里,南平县以西55公里,闽清县以南50公里,平南县县城以北35公里。东西长195km,南北长85km,古田县总面积2450km。
民国二十年(1931)实行保甲制,初设区,后改为乡镇,属第二行政监察区。解放后属南平地区,分8区,辖5镇13乡。
1949年6月4日,古田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15县以下乡(镇)改为朱敏镇(镇)办事处,沿用保甲制,设立行政村,实行乡(镇)保甲制。同年7月,撤销朱敏镇(镇)办事处,成立14区办事处(西溪乡并入冯普区)。8月,精简为第一区城、第二区平湖、第三区丰都、第四区夏、第五区古口、第六区宜阳、第七区7个区办事处。9月,县人民民主政府改名为县人民政府,65438+年2月,区公所改名为区人民政府。
1950年5月进行改组,取消嘉宝,实行区村制。区人民政府做出调整,第四(下局)区撤销,并入第一(城关)区。从第六(永安)区中划出部分区域,建立新的第四区,并增加第八(杨珊)区。同时新增89个乡镇和9个街道。第一区城管局下,区委设在城关,辖市内9个街道,郊区10个乡镇;第二区平湖和冯普,区委会设在平湖,辖13个乡镇;第三区,丰都、桃溪,区委会设在丰都,辖9个乡镇;四个区分别是横山和潘阳,区委员会将设在横山,辖10个乡镇;第五区黄田、古口,区委会设在古口,辖11乡镇;六区中的永安、北墩,区委将设在永安,辖11乡镇;第七区,汤和、卓阳,区委将设在汤和,辖13个乡镇;杨珊八区和大甲位于杨珊,辖12个乡镇。165438+10月,区人民政府更名为区公所。
1952年6月新增第九(卓阳)、第十(冯普)、第十一(局下)三个区办事处,县解析为11区办事处。9月1955,以驻地命名,有11个区办事处,分别是城关、平湖、丰都、衡阳、古口、永安、汤和、杨珊、卓阳、冯普、夏菊区办事处。1952 65438+2月,城关区办事处更名为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丰都、冯普地区办事处撤销,9月,卓阳地区办事处撤销。古田县有7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国家修建古田溪水库,洪水泛滥,搬迁到老城区西南9公里的落花乡庄洋里,建设新城。新城位于宁德市以东133公里,省会福州东南114公里。
1958 10,实行人民公社,区合并,古田县成立8个人民公社。从1959到1965,先后建立了5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辖居委会和生产大队。建瓯卢晓属于丰都公社。
1963改为闽侯地区。
1964平南银厂塔山划入平湖公社。此后,古田境内再无大变。
1970划归宁德地区。
1982年,古田县有13个公社,1个城关镇,261个生产大队,5个居委会,1490个自然村,片,农业地。
1990古田县位于南水口镇温滩,北冯普乡石塔山,西黄田镇村,东至大甲张皮院。东接宁德、罗源两县,西接南平、建瓯两县,北接平南县,南接闽清、闽侯两县。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66公里。总面积2385.2平方公里。
2000年至2003年,古田县辖8镇7乡272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新城、平湖镇、大乔镇、黄田镇、水口镇、荷塘镇、杨珊镇、丰都镇、大甲镇、宋集乡、吉祥乡、湖滨乡、潘阳乡、冯普乡。
2004年4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古田县新城镇、宋集乡、湖滨乡设立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
2013年5月2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古田县大甲乡,设立大甲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