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是什么?
MTV频道的诞生是时代的标志,是流行音乐产业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标志着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高度可视化”的时代,也标志着一代所谓“后电视”观众的出现。
追根溯源,MTV的历史雏形可以在好莱坞的音乐剧、有电影视频的唱机、摇滚推广视频等等中找到,50年代初“流行音乐视频”的形成其实才是它真正的起源。它们的异同是对音乐形式的视觉表达和解读,利用了视听美学的“通感”效应。早在1956 65438+10月28日,猫王第一次在美国电视上亮相,就在全美引起了轰动和骚动,可见电视给音乐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从艺术形式上来说,所谓的MTV是一种音乐形式与电视影像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中节奏的变化、旋律的流转乃至音乐的整体风格,一般都是配合相机表现(画面切换、色彩、动作、节奏变化),从而达到一种视听互动的效果。这种方式一般会增加音乐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但同时也容易对音乐形象产生刻板印象。为了增加表现力和即时性,MTV吸收了各种表现手法,如电影镜头切换的使用,艺术的设计和处理,舞蹈的手势表达和表演的动态叙事。“MTV结合了三个重叠的因素:表演——以各种方式改编舞台表演和音乐表演的电影;旁白或‘概念’——吸收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纪录片或电视表演,但总是高度压缩和追随时尚;视觉展示——吸引人的广告图标、好莱坞音乐剧、传统和实验电影。”早期的MTV更注重表演,在此基础上,将音乐与个人或乐队的舞台形象融为一体。现在的MTV更多的是侧重于叙述或表达“概念”,或在MTV中再现一个有趣或悲伤的故事,或表达一个抽象的生活观念和伦理观念,这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句话,MTV就是——“看得见的音符”。
从唱片销售来看,作为MTV的前身,“流行音乐录影带”是美国唱片公司宣传歌曲和歌手的广告。MTV直接继承了这个商业功能。播出它最初的商业目的是推广或继续倾销唱片公司的视频产品,也就是所谓的“播放歌曲”,而这个过程从属于流行音乐产业的推广和消费。很显然,MTV推广的歌手或乐队的唱片,无论是对流行歌星还是新星,总是会更加深入人心。唱片公司对此心知肚明。他们直接与MTV频道达成协议,将唱片销量与收视率直接挂钩。需要补充的是,电视只是主导的音乐媒介,整个音乐产业都依赖于媒介之间的合作。这种“媒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既源于经济需要,也源于文化需要。周六早晨的儿童节目是围绕流行音乐行业开发的,它为新的“先睹为快”视频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展示窗口。这些节目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所有的老牌流行音乐活动来安排的——和歌手的电话、访谈、最新单曲、希望之星选秀等等。这显示了当今大众媒体之间的互补效应。"
但是单纯依靠唱片公司的力量制作MTV,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MTV频道开播之初,谁能想到电视台只有120的歌曲视频,甚至全部播出后,最多能持续半天。这就需要MTV频道本身参与音乐创作,采取一种自产自销的形式来赢得巨额广告收入。这样无论是唱片公司还是MTV频道的制作部门,都会制作出最新流行歌曲的MTV,然后对外或者对内卖给电视台,也就是把“转播权”转让给电视台(在仍然拥有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然而,流行音乐行业的运作远未结束,电视台随后将电视观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这样,以观众为中介,电视台是播放MTV的直接生产者,而广告主则是相应的消费者。这个时候电视台不是在生产产品,而是在销售MTV频道的广告时间。广告商买的就是这种播出时间(MTV的广告时间),但本质上是靠电视台买观众。因此,“收视率”成为盈利的唯一指标。只要收视率上升,单位时间的租赁成本就会上升,广告商就会蜂拥而至。事实正是如此。MTV播出后不久,广告商就发现了这种广告节目形式的新奇和流行,唱片公司也非常愿意通过这种形式推广唱片。两者的支持使得MTV频道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MTV的概念起源于十年前,因为在开放时代,MTV作为外来文化的完整载体,和其他外来文化概念一样无一例外的进入了中国。应该说进入中国是强行起飞,没有经过培育和准备的过程,自然进入。正因为如此,在十年的历程中,MTV在中国有了非常大的质的飞跃。在我看来,这十年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我熟悉并了解了MTV的功能和运营手段,同时也积累了第一批MTV作品。这花了大约两到三年的时间。第二阶段也花了两三年。在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MTV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产品,一批代表时代性、民族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作品为MTV在央视电视频道的播出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比如,进入春节晚会,比如,进入某大栏目。第三阶段,中央电视台和相关电视台专门开辟了MTV栏目和频道,有一批固定的制作人员和一批定期向观众发布的MTV栏目,也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机制。这一时期出现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风格取向。两三年过去了。严格来说,进入21世纪后,中国MTV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在我看来,这个阶段预示着下一次起飞。总之,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MTV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国内到国际的历程。
参考资料:
/xin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