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寺的历史沿革
西来寺建成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多次修缮,多次改建为砖木结构,“灯火不绝”,经久不衰。该寺始建于1100多年前,清顺治十一年(1654),寺方丈宗馥禅师集资扩建,增建禅房、僧房、大雄宝殿,开辟院落,广泛植树,引进流水,营造了一片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大型佛教丛林。
宗馥禅师之后,他的弟子离心机和尚们继续修建,苦心经营了近十年,才导致华林寺僧众云集,香火鼎盛,成为当时广州四大佛教丛林之一。
清康熙四十年(1701),华林寺建有七座石塔。
清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1845—1849),华林寺住持祇园大师奉圣旨到杭州净慧寺临摹吉祥图像(画罗汉),回来修建五百罗汉殿。据相关史料记载,民国初年的五百罗汉堂规模十分宏大,气势磅礴:大殿呈田亩状,大门左右分开金刚,直通进去。北面的神龛供奉着三宝佛,中央两侧有天井。回廊里供奉着五百罗汉像,许多罗汉像和真人一样大小,表情和姿势各不相同。其中之一是元代来到中国的意大利航海家凯尔·波罗的原型雕像。还有4米高,1吨的阿索卡铜塔。
民国初年,华林寺的大殿走廊被拆成了民房,只剩下500间罗汉堂。五百罗汉金身金碧辉煌,形象,体态,神情,性格,都是一样的。他们或静坐沉思,或游戏谈天,举手投足间尽显个性,可谓匠心独运,其中包括一尊意大利旅行家凯尔·波洛的木质雕像。五百罗汉殿前有一座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的七层大理石佛塔。
“文革”期间,华林寺满目疮痍。寺内原有佛像和多尊罗汉被毁,阿育王塔也不见了。
建国后期,党和政府实行宗教政策,多次拨专款维修寺院。
1963年,市政府公布该寺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白石塔搬迁至广州兰圃公园。在搬迁过程中,在塔基中央发现了一个佛教遗物箱。盒子有石、木、铜、银四层。外层石函盖上有“舍利”三个红字,铜盒盖顶上刻有“清康熙新寺秋梦华林寺方丈供奉”字样。盒子里装着珍珠、琥珀和瑞香科植物,银盒上还刻着荷花和圆点。
从1986开始,被占用的房屋被逐步收回修复。
1989五百罗汉堂最早对外开放。
1994白石塔从兰埔搬回华林寺,放在寺北端,寺门对面。尽管经历了300多年的灾难,这座白色的石塔仍然保存完好,非常优雅。
1996,原本藏在佛塔里的舍利子也被市园林局归还给了华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