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城市经济
2014年,萧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财政总收入134亿元。第三产业比重为27.3: 465,438+0.0: 365,438+0.7,二、三产业分别增长0.6和0.9%,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43.8+0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4亿元,新增存款28.7亿元,新增贷款9.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主要指标位居宿州前列,部分指标在安徽省领先。
2015年,萧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2.65: 41.2: 32.3,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工业增加值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新增存款42亿元,新增贷款65.3。萧县被称为中国水果之乡,是中国最大的胡萝卜和葡萄种植基地(萧县胡萝卜)和(萧县葡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年产量超过6亿公斤。主导农业产业为粮、果、菜、牧、林、棉。萧县形成了“三大区一线”的水果生产布局,即北部黄河故道梨、苹果、甜瓜产区,中部优质鲜桃产区,东南部山区优质葡萄、樱桃产区,西部沙河沿岸苹果、黄桃产区。黄河故道的一线和水晶梨、园艺总厂的酿酒葡萄、郑姚庄的小果圣桃、吉村的石榴、徐里坝的杏等特色水果产区。2013年粮食总产量1万吨,产值11亿元。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首次被确定为“肉羊养殖大县”。4个国家级标准化基地和养殖小区获得认定,新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改革创新试点县。
2014年,萧县粮食总产量110.7万吨,实现“十一连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新型合作组织550家,家庭农场172家,建成国家级果蔬标准示范区4个、省级示范区2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实施林木生长工程3.2万亩,森林覆盖率34.9%。农机总动力654.38+0.58万千瓦,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批准小型灌溉重点县,投入农田水利资金2.3亿元,新打机井875口,疏通大中型沟渠91条。戴河上游和利民沟整治发挥作用,南水北调工程竣工,闸河整治主体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有序开展,流转土地21万亩。萧县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公元9年,出现了铸造银铜币的造币厂。北宋时期开始出现陶瓷生产,沈宗元盛世开始出现小煤窑,苏东坡曾在《石炭纪》中称赞。萧县是中国重要的防腐产业基地和防腐产品出口基地。2005年被中国工业防腐技术协会命名为“中国防腐工业第一县”。萧县瓷器抛光地砖被誉为“安徽第一砖”,荣获“中部瓷都”称号。萧县是安徽省最大的绿皮加工生产基地,青龙集是全国四大皮草市场之一。合成革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建成。2013年工业总产值2164亿元,龙城镇、张庄寨镇被评为省级产业集聚镇,全省新农村电气化县顺利通过验收。
2014年,萧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73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第一产业快速发展,58家建材企业完成产值6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80家,其中1亿元以上企业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4个。利润总额654.38+0.85亿元,同比增长654.38+04.3%。实施工业项目1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
2015年,萧县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增长25%;工业总产值328亿元,增长16.8%;利税总额13亿元,增长21.7%。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萧县素有“文学之邦”、“文化大县”之称,自秦汉以来就是东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之地。是汉文化、孝文化、酒厂文化、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闵子骞陆一顺母亲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宋武帝的故乡。
原始社会末期,萧县文化较高,经济发达,有华家庙、金寨、大蔡庄、北泉、城阳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夏商周时期,萧县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交汇点。夏代殷商六族迁此建立萧国,春秋时重修。西汉时,丞相魏宪封为阜阳侯,在萧县建立阜阳侯国。三国时期,曹操封第四子曹雄在萧县建立萧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名称国家级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韩集团金寨文化遗址皇藏峪逍遥遗址-省级华家庙遗址萧县夫子庙(萧县文庙) 北泉遗址瑞云寺天门寺大蔡庄遗址市政城阳遗址徐树铮墓丰楼汉墓遗址西域遗址-县级车牛归古城墓墓郭庄公社萧县崖遗址徐宗慈宋墓遗址苏士德石炭纪宋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级名称国家挂件玩淮北梆子玩淮北玩花腔渔鼓-省萧县挂件萧县鞭芦花传说萧县农民画 剪纸萧县石雕城萧县炭画萧县高跷萧县富阳宴加工技术萧县字画萧县梆子戏-待定李丁镇丁谷传说酿酒技术刘邦祖籍传说故里传说黄藏谷传说龙江主要术语:画乡赋、萧县字画
萧县书画古称宋画,从几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就出现了。书画传统延续至明代,清代中后期形成了以民间国画、水墨写意为主的“龙城画派”,为徐淮所熟知。现代萧县被誉为国画之乡。以为代表的萧画家创立了江淮写意画派。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到2015年9月,全国书画艺术协会10多个,画家4万人,省级以上书画协会会员400多人。
龙城画派
“龙城画派”起源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有影响的画家有、、吴、、陆、侯子安、谢来展、王、、袁汝霖、等。他们突破了笼罩画坛的“四大天王”画风,追求时代新潮流,写意有强烈个性,写实有粗犷豪放,师法自然。他们的艺术理念趋于一致,技法趋于一致,融合南北,形成了新的绘画风格和流派。因其影响力大,活动中心在龙城,故称“龙城画派”
江淮画派
萧龙士是江淮写意派的创始人,经过几十年的继承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安徽画坛涌现出一些“龙门学士”,甚至成为中坚力量。“江淮写意画派”的传承,对于弘扬安徽书画,让安徽书画走向全国,将具有重要意义。萧县剪纸
萧县是著名的书画之乡,萧县剪纸是水墨画的姊妹艺术。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而且美化了生活和环境,增添了和平,喜庆和欢乐的气氛,充分体现了剪纸的价值。剪纸艺术是祖先留下的精致厚重的民间艺术,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神奇的工艺创造吸引着更多人的欣赏。
石雕艺术
萧县石雕是汉族传统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始于汉代的画像石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石雕是用本县山上的青石制成的。青石资源丰富,质地细腻,坚硬耐风化,适合雕刻艺术品。
萧县出土汉墓画像石160余幅,涵盖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遗迹。萧县汉画像石不仅是绘画和雕塑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汉代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萧县大量汉画像石的出土,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宝库。虽然历经两千年左右的风吹雨打,却让我们看到了已经消失的汉代生活场景和文化艺术痕迹,再现了汉代的历史画卷。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是非常难得的史料。他的艺术成就可与世界著名艺术作品相媲美,在中国和世界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萧县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曲艺戏曲之乡,渔鼓、坠子、大鼓、琴书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等曲艺戏曲活动频繁。现代有萧县坠子、花腔渔鼓、萧县梆子戏、淮北古画戏等地方戏。
小仙吊坠
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其他地方曲调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逐渐形成了“说、唱、演”各具风格和特色的萧县坠子。萧县坠子戏为板状腔,其板状和曲调主要有平、冷、慢板、柔板连、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锦、五字轰等。,具有优美的古典音色,擅长抒情和叙事。伴随的仪器是简单的板和挂件。歌词多为七句,也有交叉句。
花腔渔鼓
花腔渔鼓,又称渔鼓道情、棒槌,是安徽省的一种汉剧。用说唱打渔鼓成为渔鼓道情的表演形式。渔鼓自清末开始流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形式是用一根三尺三寸长的竹筒,罩上猪心护体,用木管板敲打,发出响亮的说唱。一人唱歌伴奏,右手敲渔鼓,左手敲竹板作为伴奏。流行于中国民间,作为一种弘扬道教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育人的一种教化方式,是传播道教教义的一种流行说唱。花腔渔鼓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萧县梆子戏
萧县梆子的唱腔融合了河南梆子和山东梆子的口音。属于板腔,曲调丰富,结构严谨,能细致地表达各种感情。咏叹调板有加载版、非板、慢板、跑板和28板,28板分为28板和28板,紧奏慢唱,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唱腔。梆子戏在县城乡镇流行,群众非常喜爱,极大地丰富了县城人民的精神生活。
花鼓曲
淮北古画戏是安徽省少有的具有独特民族唱法的汉剧之一。淮北古画唱腔凄婉缠绵。尤其是“冷调”在含泪叹息中唱出,别具一格,个性十足。民间有句话叫“花鼓戏难学、难唱、丑。听了三天,迷得不轻”。音乐充满哀怨,线腔幽静低沉。可谓是原生态民间低俗戏曲音乐的活化石。周,生于萧县农村,是淮北戏的传承人。2008年,淮北古画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词条:萧县方言
古晓县幅员辽阔。古代在此建萧国,史称“东夷”,所讲语言为“伊彦”,与吴越同属东南夷语语系。萧县位于淮北。历史上,南北朝廷常以淮河为界。因此,萧县方言受中原方言和齐鲁方言的影响最大。南宋以后,萧县方言已经接近中原汉语。总的来说,萧县方言的语音系统接近普通话。萧县方言和普通话的词汇有很大的不同。萧县方言中有许多古语词,至今仍保留着古汉语或早期白话文的特征。萧县羊肉,全羊宴
萧县地处四省通衢,饮食受南北菜系影响。主要菜系有鲁菜、淮河菜、徐州菜,当地主食有米饭、馒头、面条。反映萧县饮食特色的“全羊宴(萧县羊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截至2015年9月,全县“羊馆”超过5000家,日销量超过1万家,形成了圣泉寺、丁里镇、筛泉、龙城镇“四大羊食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