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的意志不够坚定?

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称为三个心理过程。其中,意志的过程最能体现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叫做意志品质。人的意志品质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主要意志品质有:独立、坚定、果断、自控。一、独立性独立性表现在一个人有能力做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他有责任心并愿意为自己行动的结果负责,确信这样的行动是可行的。独立不同于武断。独断专行表现为无视他人意见,不考虑具体情况,一意孤行。独立与理性分析和吸收他人的合理意见有关。独立的人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决定以及这些决定的执行:决定的执行从社会角度来看是可行的,从道德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与独立性相对的意志品质是暗示性。暗示性就是盲从,没有主见,容易受他人影响。易受暗示者的行为动机不是从自己形成的观点和信念中产生的,而是受他人影响的结果。第二,坚定性表现为长期相信自己决策的合理性,并执着地克服困难,努力执行决策。坚定度高的人有顽强的毅力,对胜利充满信念,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他们既不受无效愿望的驱使,也不受预期方法的约束。为了实现目标,他百折不挠,不屈不挠。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就是坚定的表现。与坚定相对的意志品质是动摇、固执、执拗。动摇就是遇到困难就怀疑预定目的,不加分析就放弃对预定目的的追求。这种人不善于强迫自己达到预定的目的,遇到挫折会退缩,会变卦,虎头蛇尾。固执、固执,就是对自己的行为不做理性的评价,总是一个人行动。这种人无法客观了解情况。虽然已经证明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他仍然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从表面上看,游移不定和固执、倔强是不同的。本质上是一种对待困难的错误态度,属于消极的意志品质。3.果断果断的特点是善于迅速明辨是非,能够迅速果断地做出决定并执行。果断不同于轻率。是建立在充分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的。果断的人对自己行动的目的、方法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清醒的估计,所以当事态发展到最紧急的时刻,他们能够果断迅速、坚定不移、毫不退缩地采取行动。果断的对立面是优柔寡断。优柔寡断的人的明显特征是无休止的动机冲突。做决定时,他犹豫不决,三心二意;关键时刻,我不得不不假思索地仓促决定,然后做出决定后反悔,甚至开始行动后怀疑自己决定的正确性。优柔寡断是缺乏勇气、主见和意志薄弱的表现。四、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控制自己的能力。比如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在意志行动中,与目标不符的欲望诱惑和负面情绪(如厌倦、懒惰、恐惧)会干扰人的决策和执行。有自制力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约束自己与目标不符的思想和情绪,排除外界激励的干扰,强迫自己执行已经做出的、有充分依据的决定。自制力高的人,不仅能忍受各种痛苦和灾难,而且为了崇高的目的,在必要的时候还会去死。自控是意志的抑制作用。容易冲动,容易冲动,无法自律,知道过去的事不去改变等等。,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必须注意的是,意志品质有其具体内容,不能脱离具体内容而抽象评价。至于意志的品质,要结合其具体内容,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评价。以上所有的意志品质都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你缺少了这些品质中的任何一个,必然会给你的性格带来一些缺陷。意志控制(Will control)意志控制是指个体能够影响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使其与预期目的相一致的过程。意志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向性的,即根据主体的期望和目的改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内向型,即根据主体的期望和目的改变或塑造自身的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前者,比如我们把贫瘠的土地改造成肥沃的农田,我们采取改革措施让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后者,比如我们坚持科学的锻炼方法加强身体素质,我们按照内化的社会期望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意志对环境的控制与其对自身的控制密切相关。这种控制功能是通过鼓励和约束行动来实现的。激励绩效是促进人们采取积极行动来实现目标。比如,为了掌握一门外语,威尔会推着人听外语广播,背单词,找资料,搞翻译等等。克制表现在停止与预期目的相矛盾的行为。例如,为了掌握一门外语,威尔鼓励人们克制一些坏习惯(如睡懒觉)或放弃一些活动(下棋、打牌等。)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因此,意志对行动控制的激励和约束在具体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的。为达到预期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越有力,与预期目的相矛盾的行动就越克制;相反,我们越能约束与预期目的相矛盾的行动,为达到预期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就越有力。正是通过这种鼓励和约束的作用,意志实现了人对自身和环境的控制。意志控制,以消除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内部和外部障碍。内部障碍是指与目标实现相冲突的内在干扰。如缺乏信心、决心、疲劳、注意力分散等等。外部障碍是指外部干扰,如资金不足、材料缺乏、工具过时、天气恶劣等。,或者来自他人的阻挠、嘲笑、打击等精神压力。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将意志的控制功能贯彻到底,达到预定的目的。人的意志控制能力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坚持自己的意见,朝着一定的目标前进,倾向于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负责,而不是埋怨环境或命运。有些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冲动,往往在实际行动中摇摆不定,倾向于责怪环境或命运,而不是自己承担责任。人与人之间在行为结果的归因上存在稳定的差异。人可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即相信自己能控制环境的人(内控型)和相信自己被环境控制的人(外控型)。外部控制力突出的人通常会归咎于环境或命运,很少看到自己的能力或努力与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而内控型的人自信心强,倾向于为自己承担责任,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或努力与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失控当人们遇到威胁性的情况而无力应对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对事件失去了控制,这就是所谓的失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世间的生老病死都有可能成为威胁因素,使我们失去控制事件的能力。比如山洪爆发,交通中断耽误了预定的约会,恋爱中的男女因为父母的反对而无法结合。失控的时间有长有短。考试失控需要的时间很短,努力之后可能很快就会被消除。以及在狱中的死因,他长期失控。失控时,人的反应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有寻求信息、强化对困难的反应、产生抗拒或抑郁等行为反应。(1)寻找信息一个人失控后的第一反应是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对自己的困境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更多信息的需求往往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对环境影响更敏感;第二,对获得的信息的处理更加粗糙。比如,当一个人患了自己不了解的疾病,他往往会想方设法去寻找了解疾病的信息。他对医生和周围人关于疾病的谈话特别敏感,对获取信息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如果失控的人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他可能会对自己的困境有更全面的了解,也可能会找到出路,从而恢复对事件的控制。(2)对困境反应的加剧。人在失控的时候往往会重新控制。在一项实验(Ovsiankina,1928)中,受试者被要求做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堆木头、数珠子、手工制作粘土等。,被试被打断,理由是主试让他们到外面去。过了一会儿,他们回到房间,这时所有的被试无一例外地自动重启了作业(重启率为100%)。在另一个实验中,当受试者正在做某项作业时,要求他们停止当前的作业,去做其他作业。此时,受试者明显表现出想要尽快完成作业,以便重新做被中断的作业(重新开始率为79%),即使主考官明确禁止,他们仍然要完成被中断的作业。失控后,如果人们没有提前预料到困境,其负面影响会更大。实验证明,如果给受试者电击、噪音等干扰物,如果他们无法获得干扰物的信息,无法控制,他们的负面反应就会加重,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出现紧张焦虑的反应。在另一个真实风险(Glass & Singer,1972)中,要求三组被试在无噪声、噪声不可控和噪声可控的实验条件下完成一项作业,然后要求两组被试在无噪声的情况下完成另一项作业。结果发现,不可控噪声不仅干扰了第一项任务的完成,而且降低了后一项任务的完成水平。可控噪声组不影响后面任务的完成水平。这说明,失控在困境消失后,仍然会对未来行为产生不良影响。(3)斗争或抑郁失控后的挫折行为有很多种,最突出的是斗争和抑郁两种挫折反应。当人现有的控制能力或将要拥有的控制能力被强行取消或威胁时,就有可能产生反抗(或抵抗)反应。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对结果的自由选择受到威胁,本来可以做出的选择被外力取消,或者在即将做出选择的时候,人们会反抗或者反抗。失控时,如果人们期望更多的选择自由(认为结果更有价值),而控制能力的取消又会影响选择自由的其他方面,那么反抗的强度就会越大。失控时,反抗会引起以下情绪和行为反应:(1)愤怒、敌意和攻击性。如果你拿走孩子的玩具或阻挡他们前进的道路,他们会生气,充满敌意和攻击性。如果你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你也会有上述的情绪反应。(2)努力恢复失去的控制能力。上例中的孩子会向你要玩具,突破你的“防线”;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成年人会奋力抗争,要求公平对待。(3)对结果的理解会发生变化。被外力强行取消的选择变得更有吸引力,而留下来的结果变得更加不可取。比如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如果被外力强行分开,就会发生上述认识上的变化。(4)选择自由的象征性恢复。一个人受挫后,往往会产生各种幻想,用象征性的方式恢复自己失去的控制。抑郁是失控的另一种反应。在很多方面,它恰恰是奋斗的对立面。挣扎会产生愤怒和敌意,努力挽回失去的自由,抑郁则会认输,放弃改变困境的努力。当试图改变一个不利的局面反复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抑郁情绪。如果反复努力重新获得控制不成功,人们可能会停止努力,变得抑郁。生活中某一方面失去控制而产生的抑郁情绪,可能会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放弃自己在其他事情上应有的努力,甚至会把可控的事件误认为不可控的事件。抑郁症还可能引起长期的焦虑和抑郁。失控后,人对挫折的反应千差万别。有些人执着,不屈不挠,为了达到目的,想尽办法夺回控制权。有些人在情绪失控后会感到沮丧和抑郁,甚至出现精神崩溃和行为异常。心理学上把承受挫折,避免精神崩溃和行为失常的能力称为挫折承受力。许多研究表明,失控后的抗拒或抑郁与以下情况有关:(1)内控强的人更容易导致抗拒,外控强的人更容易导致抑郁。(2)过去很少有失控经历的人更容易挣扎,而经历过多次失控的人更容易引起抑郁。(3)一般在失控后容易立即产生挣扎,在挣扎中重新控制的努力失败后容易产生抑郁。(4)长期习惯控制的人(如中年成功男性)容易纠结,而没有控制经验的人(如妇女儿童)在遇到无法改变的困难时容易放弃。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失控和挫折经常会发生。所以,每个人都要有意识地与困难作斗争,以锻炼自己的挫折承受力,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挫折承受力是通过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消除失控来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