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空前,国有银行有望“轻装上阵”
尤其是去年以来,业界普遍关注延期还本付息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综合来看,各行高层的回应和态度给了市场一颗“定心丸”。一方面,2020年各家银行都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甚至两家银行都用了“史无前例”这个词来形容。另一方面,银行提前进行了专项风险排查,展期本息的贷款“变质”比例可控。
六大行不良率全部回升。
根据年报披露的数据,到2020年末,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仍明显低于中小银行和行业平均水平。具体来看,工行不良率1.58%,建行1.56%,农行1.57%,中行1.46%,交行1.67%,邮储银行不良。
事实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无疑是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的一次压力测试。据介绍,工行不仅全面构建了智能化的信贷风险管控体系,还实施了全口径融资风险管理,像信贷一样管理债券承销、非标投资、债券投资、债转股等非信贷风险。
“去年,包括信用卡在内的零售业务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普惠信贷的质量也保持稳定,但我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不良率略有上升。海外和子公司受疫情影响,总资产压缩,不良率呈上升趋势。”中国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金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预计2021年资产质量保持平衡可控,各项指标平衡协调。”
整体来看,大银行资产质量略有下降与海外业务密切相关。据中国银行党委委员、拟任副行长陈怀瑜介绍,2020年,受疫情影响,该行海外机构受疫情影响较大,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国内新增不良产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和批发零售业,国外新增不良产品集中在油气、航空和房地产。
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空前。
2020年,银行业特别是承担了更多惠及实体经济责任的国有大行,将加大对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的信贷投放和延期还本付息。市场普遍关注延迟还本付息是否会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压力,是否提前采取了一些措施减缓这种压力。
纵观六大行年报,2020年各行无一例外都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其中,建行和交行高层形容处置力度空前。
“去年交通银行* * *处置不良贷款829亿元,比去年同期多6543.8+096亿元,其中核销53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6543.8+0654.38+09亿元。因此,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2018年至2020年,交行共处置不良贷款2314亿元,超过前六年的总和,核销1460亿元,超过前13年的总和。应该说,这种处置和核销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交通银行副行长尹久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建行加大资产化解处置力度,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去年完成处置6543.8+0904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力度空前。”闫彦民说。
银监会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超过3万亿元。2020年,六大行处置不良贷款4675亿元,其中仅工行就处置了2716亿元,超过其他五大行之和。据王介绍,工行坚持风险资产“该降级的降级”和不良资产“该核销的核销”的分类,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一步净化表外资产。
去年以来,所有银行的高级管理层都表示整体风险可控。据王介绍,截至2020年末,工行展期本息贷款“不良”率为0.8%,风险可控。
做好高风险领域和行业的风险控制。
年报数据显示,由于加大了处置和核销力度,大行拨备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工行拨备覆盖率为180.68%,下降18.64个百分点;建行拨备覆盖率为265,438+03.59%,下降65,438+04.5438+0个百分点;农行拨备覆盖率为260.64%,下降28.1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43.87%,下降27.9个百分点。
同时,专家认为,得益于不良处置力度的持续加大,银行有望在2021年“轻装上阵”。对于下一步的资产质量管理,各大银行的高管层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下一步的举措。
“展望2021,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恢复增长,预计我们的信贷资产风险整体可控。但考虑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到期、疫情滞后等因素,境内机构资产质量仍将承压。”陈怀瑜表示,中行将加快推进信用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引进先进技术,提升风险敏感度和响应速度,提高风险控制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中国银行业研究所研究员袁晓辉认为,展望2021,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负担在过去的3到4年里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化解,尤其是在2020年的一次大的核销之后。预计2021不良生成压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此背景下,银行应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优化信贷结构。
本文来自《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