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导弹的历史是
第一代地对地战略核导弹是美国和苏联从战后到50年代末,在纳粹德国V-2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利用导弹专家和从德国掠夺的大量技术资料,分别研制出宇宙神D、E、F、大力神I、雷神、丘比特和SS-4、SS-5、SS-6地对地核导弹。这一代核导弹只是解决了问题,技术性能还比较差,反应时间长。都是单弹头,最大圆概率误差(CED)可以达到8000米。当时导弹最大射程已达100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122吨,最大弹头威力500万吨TNT当量(“宇宙神”)。第二代地对地战略核导弹第二代地对地战略核导弹是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研制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大力神ⅰ、民兵ⅰA、民兵ⅰB、民兵ⅰ和苏联的SS-7、SS-8。这一代导弹主要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性能。发动机改为固体推进剂,缩短了反应时间,核弹头装有侵彻装置,提高了命中精度、威力和可靠性。这一代导弹最大起飞重量80吨(SS-7),最大射程11000公里(民兵I和SS-7),最小命中精度CEP达到了560米(民兵I),最大战斗部威力10万吨TNT当量(大力神)第三代地对地战略核导弹第三代地对地战略核导弹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研制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民兵ⅲMK 12和民兵ⅲMK 12A,前苏联的SS-9ⅰ、ⅱ、ⅲ、ⅳ和SS-11。这一代地地战略核导弹的突出特点是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和对硬目标的攻击能力。采用了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进一步提高。主要技术性能方面,最大起飞重量200吨(SS-9),最大航程12000公里(SS-9,SS-11ⅱ),最小圆概率误差CEF 185 ~ 220米(“民兵”),弹头数量。第四代地对地战略核导弹第四代地对地战略核导弹是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研制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潘兴II和MX导弹,苏联的SS-17 I、II、III、SS-18 I、II、IV和SS-19 I、II。这一代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而且重量大,可以携带性能先进的分导式弹头,命中精度有所提高。技术性能方面,最大起飞重量220吨(SS-18),最大航程16000公里(SS-18ⅲ),最小CEP 90 ~ 120米(MX),最大分导弹头数10。第五代地对地战略核导弹第五代地对地战略核导弹是在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侏儒”,苏联的SS-24、SS-25、SS-X-26、SS-X-27。这一代地地战略核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导弹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在技术性能上,最大起飞重量从220吨降低到80吨(SS-24),类似“侏儒”的导弹只有16.8吨;最大射程创历史新高,达到13000km(SS-24);圆概率的CEP降为120m(“矮子”);分导弹头最大数量仍然是10(SS-24);最大导弹威力10× 35万吨TNT当量(SS-24);发射方式由原来的地下井改为公路机动(“矮人”和SS-25)和地下井和铁路机动(SS-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