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吴超、火烧赤壁、火烧夷陵这三场大火为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吗?
官渡之战确立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东汉末年,经过黄巾起义的“洗礼”,北方中原地区形成割据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袁绍和曹操是两股最强大的势力,其中袁绍最强。
当时曹操主要占据兖州、徐州、禹州等地,面临东南、西北、四地之敌。他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打败周围的势力,否则只会被吞噬。此时袁绍已经击败公孙瓒,占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袁绍与曹操并立,一战之势不可避免。
官渡之战的时间很好记,公元200年。前年,袁绍精选十万大军攻许都,曹操亲自率领两万精兵进驻官渡,与袁绍对峙,官渡之战开始。
曹操和袁绍对峙了一年多,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汉献帝圣旨,刘备反叛曹操,被杀的人独自逃走。关羽投降曹后,斩首颜良解除白马之围,等等。但真正决定这场战役的关键是曹操在吴超放的那一把火。
吴的老巢是袁绍的粮仓。许由从袁绍手中投降曹操后,建议攻打吴的老巢。曹操采纳了许由的建议,亲自率领5000骑兵,打着袁绍军队的旗号,突袭吴朝,并放火焚烧。袁绍闻讯大惊失色。他想出一个围魏救赵的计划,命令张合和皋兰大举进攻曹军营。但是曹操很强,不能进攻。张合、高览见战不利,直接投降曹操。粮草被烧,袁绍的军队动摇分崩离析。曹操乘机歼灭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曹操以2万精兵击败袁绍的10万大军,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
本来袁绍是北方唯一能和曹操抗衡的人。官渡之战后,袁绍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与曹操抗衡。后来袁绍死后,几个儿子争权夺利,势力被瓜分,再次被削弱,分别被曹操打败吞并。207年,曹操再次攻克乌桓。至此,曹操实现了北方统一,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赤壁之战决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慢慢统一了北方地区,实力空前。此时,他准备挥师南下,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2008年7月,曹操出兵南下,荆州是第一个。然而八月,刘表病逝,其子刘聪继位荆州牧,听从部下的劝告,向曹操投降。结果曹操兵马达到六七十万(其实可能不到三十万),号称百万,进军江陵,逼近吴栋。
东吴的孙权听从了鲁肃的建议,与刘备联手,决心对抗曹操。于是,周瑜被派去带领三万精兵与刘备的两万人马汇合,在赤壁与曹操的军队对峙。当时曹操因为北方有兵,不习惯坐船,就把船首尾相连,男女都在地上。黄盖建议火攻,周瑜采纳,让黄盖以假装投降的名义往船上装火药,点燃曹操的连环船。此时恰逢东南风,一场大火中曹操的军队损失大半。周瑜率军杀了他,曹操只带领残部逃回江陵。
之后,周瑜追击曹骏,在与曹仁的战争中被箭射伤。他不得不退出军队,不久就病死了。刘备乘机南下荆州,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并派诸葛亮纳税,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赤壁之战的失败挫败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愿望,而孙和刘则借机发展壮大。刘备借荆州后,谋益州,天下三分之一形成。
夷陵之战决定了吴蜀联盟对抗曹魏的格局。
赤壁之战后,世界分为三分。刘备占领了益州,然后在汉中与曹操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然后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实力强大,实际上在军事实力上超过了吴栋。此时,孙和刘之间的联盟变得非常脆弱。公元219年,孙权攻陷荆州,活捉并杀死关羽,吴、蜀成为仇敌。
221年,已经称帝的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征服吴国,主要目的是吞并东吴,积蓄力量对抗曹魏。前期蜀军节节胜利,势如破竹。它进入了吴栋300英里的领土,迫使吴栋派遣特使讲和。刘备拒绝,孙权转而求曹魏主动。战争中期,孙权激活了鲁迅,鲁迅采取了死守的策略。刘备久攻不下,两军转为对峙。那时候是六月,天气很热。刘备只好把自己的军营设在深山密林里,旁边是一条小溪,屯兵休整,准备等到秋天再发动进攻。
鲁迅抓住机会,放火烧营,在夷陵地区大败蜀军。刘备的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带领他们回到了白帝城。五万大军相当于当时蜀国军力的一半,所以夷陵之战的失败导致蜀国全面退守益州,国力大伤。
刘备得了齐国的病,不久就死了。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刘备死后,坚决执行与吴栋结盟的战略,共同对抗曹魏。吴栋虽然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自身的损失也非常大,无力单独对抗曹魏,只好同意了蜀国的联盟战略。
夷陵之战与官渡、赤壁之战不同,属于双方实力相差无几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吴国和蜀国的实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了自保,促进了两国结成更强大的联盟,奠定了吴蜀联盟对抗曹魏40多年的格局。
综上所述,火烧吴超、火烧赤壁、火烧夷陵这“三把火”都取得了奇效。火烧乌巢帮助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火烧赤壁助孙、刘击败曹操,奠定天下三分大势。火烧夷陵帮助孙权打败刘备,并推动兀术结盟,共同对抗曹魏。可以说,这“三把火”决定了整个三国历史,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三次战役,合称为“三国三大战”,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