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西风格的表现艺术大师林风眠。
林风眠雕像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广东梅县人,中国现代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者之一。林风眠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石匠家庭,从小就失去了母爱。19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科洛蒙特工作室学习绘画2年多,在德国学习1年,后在法国生活2年。1925回国后,任北平艺专校长、教授。1926受中华民国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担任中华民国大学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院长。1937 10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率,艺术学院的师生迁到了江西和湖南。1938年春,湖南沅陵,杭州艺术学院与北平艺术学院合并,更名为国立艺术学院,改校务委员会制,林风眠任主席。因与教育部及学校部分负责人意见不合而辞职。抗战时期,林风眠转战西南,过着清贫的生活,天天画画,努力打破传统的绘画程式。1950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移居上海专攻绘画。不久,他的法国妻子和女儿离开了这个国家,他独自一人。除了参加美协组织的深入体验生活的活动,他每天闭门作画到深夜,“林风眠式”在孤独的修炼中达到了极致。“文革”期间林风眠受到迫害。先是被抢劫,被批判,然后被囚禁四年,遭受非人的折磨。林风眠1977定居香港,1979在巴黎举办个展,大获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林风眠历任上海CPPCC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理事、常务理事、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林风眠对中西文化的融合更多体现在他的观念上。他从学习西方自然主义转向屈从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试图以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理念切入中国的绘画。在林风眠的作品中,中国画赖以生存的骨线被剥离了“笔墨”的特性,黑色仅仅被视为一种颜色,失去了它在国画中的特殊意义。他摒弃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构图等程序性规则,追求画面的构图、水墨、色彩、自由,以及对自己精神感受的真挚准确的表达。这也造成了他的很多彩色水墨画在外观上更像西洋画,被误解为标新立异。但从作品的内涵来看,冷的悲剧精神在画面上得到了升华,使之更符合中国画“写心”的纯粹性,形成了林绘画的独特风格。林风眠曾经担心自己的画是不是国画。现在看来,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林风眠对绘画观念的理解,足以让他的创作产生引领作用,而且会带动新一代的学习。林风眠是一生致力于艺术追求的最纯粹的艺术家,不愧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大师。他的学生和弟子也受到他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强烈影响,并遵循他的艺术道路创造自己的艺术,如吴冠中在继承和发展林风眠的艺术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的水墨画另一世界,对中国当代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中国近代中西画坛融合的林吴体系。
艺术地位:
林风眠留学法国,经过几十年孤独而艰辛的艺术探索,终于成为中西艺术的集大成者,不同于徐悲鸿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的融合,他吸收了西方印象派之后的现代绘画,以及汉唐以来除文人画之外的中国古代壁画、民间彩塑、民间瓷画、民间剪纸、皮影戏中广泛的养分,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的意境, 并融入了他个人对生命体验的感悟,使他的作品接近了东西方和谐、精神交融的理想。 擅长描写仕女、京剧人物、渔村风俗及女性身体、各种静物画、田园风光等。从他的作品内容来看,有一种悲凉、孤独、空虚、抒情的风格;形式上,他用的是方形构图,只写自己的签名,没有标题,他的画风格鲜明,观者一眼就能知道。林风眠试图打破中西艺术的界限,创造* * *艺术语言。用文人画的传统笔墨去问林风眠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的绘画从一开始就不是关于笔墨的。笔墨本身只是绘画创作的一种方法或手段。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固定的笔墨。历史证明,林风眠是最具创新精神的现代艺术大师。他对许多更年轻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中国艺术创新的典范和精神领袖。他也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倡导“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文、艾青、赵无极、赵春香、朱德群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
技术特征:
笔:林风眠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不是很深,但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素描般的线条。这条线的用笔虽然也是中心,但和传统的字画完全不同,是一条流畅、犀利、有力的线。这种源于中国民间瓷画的线条,营造出灵动活泼的充满韵律的意象(如花卉、人物等意象无论如何表现,线条都像素描线一样勾勒,看似轻松随意,却自由准确地表达了人和物的形态和精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唐时期“行云流水般的生活”线描的作用。下笔果断迅捷,笔法追求自然、律动,是他用笔的显著特点。
水墨设色:林风眠的水墨设色中西调和,特色鲜明。水墨类作品介于水彩画和水墨画之间,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笔墨与色彩的组合,大多与物体本身的颜色一致,如西方寒鸦、树干、屋顶、羽毛、服装线条等。赭色、红色、蓝色、绿色和紫色经常被添加到墨水中。这种方法多来自西画,但视觉效果接近民族。以色为本的作品,以色为本,墨被视为一种颜色,或多或少适当添加。大部分风景、静物、仕女都属于这一类型,是林风眠绘画的主要类型。在这类作品中,墨往往作为背景中的深色,只有光和色才是活跃的主角。色彩鲜艳丰富,色彩和谐统一。所用的色彩既受西方现代画派的影响,又充满东方韵味。总之,林绘画的水墨色彩具有淋漓畅快的特点和色墨交融的奇妙幻觉。
造型:林风眠和徐悲鸿都强调师法自然,摒弃对末代文人画的临摹和抄袭。与徐悲鸿追求生动的现实主义艺术不同,林风眠的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他不刻意追求写实的三维空间,而是强调从素描观察中提炼,化繁为简,抽象简约,而不是按照以前的模式和方案去画。它的造型比文人的写意更写实,不像徐悲鸿那样完全忠实于自然意象。西方现代派艺术造型手法(如塞尚·保罗·塞尚1839-1906、马蒂斯·亨利·马蒂斯1869-1954、莫迪里阿尼·阿美迪欧·莫蒂里安尼1884-1920、毕加索等。
构图:在林风眠早期的一些中国画作品中,传统卷轴画构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30年代末,他开始了“方纸排列”时期,这种构图形式基本沿用了接下来的40年。正方形长宽比相同,垂直轴和水平轴上的力与对角线上的力平衡,具有静态特性,不像垂直轴或水平滚动那样充满张力。林风眠的艺术追求有:重画而轻文学性,用焦点透视代替散点透视,偏爱特写描写而不全景大场面,重视平面构图而不特别注重深度表现等。,这些都很容易用方形的纸构图来表达。林风眠的方纸构图,往往是外圆内圆,各种圆,多个方,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达到稳定,完整,统一。圆形是完美的形状,柔软舒适,而正方形在感觉上倾向于刚性和有力,而方圆是相反的和互补的。画中的正方形和圆形被精心安排,形成了稳定与变化、静势与动势的对立。在每一幅画中,宁静与张力、饱满与透明、倾斜与平衡都是统一的。在这种多样的统一中,造型的相似、光色的变化、平面空间的划分,都使画面具有了独特的形式。
缺点和遗憾:
林风眠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开阔的视野,是最具现代感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大师之一。但与同为法国海归的徐悲鸿相比,造型能力明显不足。林风眠在东方博物馆把大部分学习时间花在陶瓷作品上,导致作品缺乏技术成分,尤其是古典写实绘画的刻画,尤其是人体,不像徐悲鸿等留学生那样专注、一致。林风眠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中西合璧的艺术创新,但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会成功,都会有失败,导致他一生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作品技巧性不强,甚至只是情绪的表达和宣泄,随意而粗糙。还有一些西画痕迹很重的作品,好像是用宣纸画油画。
绘画评论:
首先是风景(图115)。这幅画是林风眠1936的山水画作品。仍然采用传统的条幅长构图,但画法与传统大不相同。笔墨虽稚嫩,却大胆果断地追求山的雄伟精神。抗战前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林风眠作为杭州画院的负责人,忙于教学和行政,画画不多。这幅画虽然缺乏技巧,过于仓促,但仍然体现了创新精神。
第二个是追踪器(图116)。这幅画虽然还没到过年,但根据画面和画风来看,应该是30年代末的作品。此时,林风眠辞去了艺术学院院长的职务,独自住在简陋的房间里,致力于调和中西艺术的探索与创新。这幅画描绘的是江陵河边的一个纤夫,不同于徐悲鸿在《巴人抽水》中追求宏大场面的生动写实的描绘。林风眠追求的不是准确的形象刻画,而是简化、夸张、变形的手法,使用局部特写,注重表现人物的动态和形式,明显受到马蒂斯和西方表现主义学派的影响。用笔快捷有节奏,决断如刀,追求简单快乐的视觉效果。
第三幅是《一位弹钢琴的女士》(图117)。这幅画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是林风眠线描淡色淑女的典型作品。修长流畅的曲线勾勒出五官、手部和服装线条。淑女形象是瓜子脸、细眉、淡眼、小嘴的风眠形。面部和皮肤留白,衣服和钢琴都是淡色,表现出现代东方淑女的审美形象和闲适。线条迅捷、犀利、流畅,看似随意。事实上,他们经历了长期艰苦的训练。艺术家们喜爱民间瓷画中线条流畅别致的艺术魅力,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第四张是鸬鹚池的图片(图片118)。鸬鹚是林风眠经常画的题材之一。这幅画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林风眠吸收了宋代民间瓷画的笔法和青瓷的色韵,以凌厉、迅捷、流畅、洒脱的线条表现芦苇。鸬鹚采用了简单扁平的椭圆结合锐利的几何造型,并借鉴了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艺术造型优势,制作出了鸬鹚。用浓淡不同的湿墨结合花绿,快笔扫出的远山、近坡、乌云,给画面增添了浓浓的诗意,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和压抑感。通常林风眠画的鸬鹚都是渔船或者渔船和渔民。这幅画主要表现的是鸬鹚,是目前林风眠画作中发现的最大的鸬鹚。
图115林风眠1936《风景》
图116林风眠在1930年代后期写了《追踪者》。
照片117林风眠在1940年代写了《一位弹钢琴的女士》。
图118林风眠于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画了一幅鸬鹚与芦苇塘。
五是《花卉栽培图》(图119)。1958年至1959年,林风眠在上海美术家协会的组织下,到上海郊区农村和舟山群岛写生,体验生活,创作了多幅反映农渔民劳动生活的人物画。这幅画就是其中之一。画中女性和少女的皮肤多为扁平状,没有准确刻画五官和表情。重点是土地、天空、花草树木的暖色,以烘托人物间和谐亲切的气氛。用方形纸排列,形状以椭圆形为主,用来打破方形纸的单调。人物刻画简洁,童趣可爱,暖色明亮,冷暖对比强烈,丰满而富有层次感,整个画面充满了劳动的快感和人性的温暖。
图119林风眠1958《花卉栽培图》
图120林风眠写于1950年代的秋艳。
图121林风眠1960年代写白鹭汤唯。
第六个是秋艳(图120)。从50年代末开始,林风眠越来越喜欢画秋景。秋天,河流、平原、丘陵、村庄、农舍、山麓涌入画家的作品。这些秋天的景色,色彩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幅画最初的记忆主要来源于1953年秋天的天平山之旅。天平山的枫林、松柏、池塘、小路、背光山给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是阳光下灿烂的秋色,也是他给画家创造境界,用轻语表达情感的灵感。这幅画的特点是色彩的强烈对比,背光的厚山与有光的秋叶的对比,黑色树干与黄绿树叶的对比,红叶与黄绿树叶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最亮的黄色,显示了金色秋光的亮度、响度和欢乐。
第七,白鹭汤唯(图121)。白鹭是林风眠经常画的题材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这幅画以简化的姿态准确地传达了一只白鹭敏捷的身影,并用轻盈的曲线勾勒出了羽毛、尾巴、脚、喙和屈曲的脖子。除了流畅凌厉的线条技巧,还体现了奔放洒脱的淋漓畅快的民间瓷画,一种生命与自然互动的生命力应运而生。芦苇优雅的交错,天空和虎杖的毛笔绘画,营造出自然和谐的空间美感。
图122 60年代林风眠画了一幅美女图。
图123林风眠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做了一张紫藤图。
八是美女图(图122)。这幅画是1960年代作的,是林风眠《淡淡的忧伤》的一种画。林风眠不是按照国画中小家碧玉的少女形象画的,而是一个发自内心深处的抚花少女,鹅蛋脸,高挑的眉毛,丹凤眼,樱桃小嘴,长发垂在脑后。我穿着透明的白纱和粉色长裙,坐在沙发上。林风眠的仕女画不同于任何古今仕女画和西方裸体作品。他用毛笔宣纸,用淡雅的色彩,捕捉到一种错觉,一种高不可攀的美,一种感觉朦胧的女性美。肌理的描写转移到体态气质的塑造上。既有古典淑女的风韵,又有马蒂斯风格的轻松优雅,既有没有珠宝的奢华,又有没有脂粉堆积的芬芳,既溢出了异性的温暖,又透露着人类欲望的无聊。
图片124林风眠80年代写的《霸王别姬》。
九是紫藤栖鸟图(图片123)。站在树枝上的鸟的特写是林风眠花鸟画的另一种风格。这些鸟叫不出具体物种的名字,大部分也没有详细描述它们的眼睛、爪子、羽毛和翅膀。它们似乎与观者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明显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的观察方法,但淡化距离、细节描写的方法与传统花鸟画并不相同。鸟儿大多栖息在树枝上,背景衬托枝叶或花朵,情景交融。气氛轻松愉悦,洋溢着画家对自然和小生命的热爱。这幅画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描绘了三只小鸟站在紫藤上。小鸟造型圆滑天真,以色彩斑斓的紫藤为背景。紫藤的颜色以粉色为主,粉色上覆白色以示突出,辅以橙红色、明黄色、黄绿色,少量的强蓝色,与粉色紫藤形成鲜明对比。这幅画明显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色彩。善于运用互补统一的色彩是林风眠绘画的又一特色。这幅画应该是林风眠彩画中最好的了!
照片125林风眠的梨花鸟
十是霸王别姬(图124)。林风眠大约从1940年代开始画戏剧人物。这部制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霸王别姬》不仅有戏剧性的冲突,还展现了虞姬的美丽与坚毅。是代表林风眠多彩人物画风格的代表作。画中虞姬的脸用鲜艳的绿色显得更有女人味,上翘的丹凤眼具有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特点。佑司的披肩和礼服由黄、橙、红、绿、粉、白、粉、白、黑等不同层次的颜色组成。怀里拖着的白纱轻盈透明,五彩双剑虞姬与以黑色为主的项羽形成鲜明对比。除了脸上有几块白,项羽的华服、王冠、胡须都涂成黑色,用金边勾勒出来。画面中人物像剪影一样拼贴,画家随心所欲地扭曲、变形、叠加、组合,表现出形式构图的趣味。画家在剧中以连续的动作将时间和空间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中,并结合舞台上的光影效果和巧妙的台词所展现的动态人物,最终呈现出一个穿越时空的唯美爱情悲剧故事。
识别点:
作为中国画的改革家,林风眠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画风和技法只属于他自己,风格出众,不落俗套,非一般人所能及。林风眠早年主要从事油画,学习西方现代派艺术,强调个性,强调表现。他的水墨画强调大面积色块的对比,轻松舒适,又不失纯粹,线条粗犷,变形夸张,艺术效果极强。而造假者对色彩的不规范运用和反复涂抹,必然会使色彩变得污浊、灰暗、暗淡,从而露出马脚。要模仿林风眠的画,色彩和线条是两个难以逾越的难关。目前林风眠赝品的毛病往往在于色彩关系不协调,不鲜艳,线条不够流畅自然。鉴赏者只要按照以上几点来分析,看看林风眠的原作或绘本,仔细对比签名与画风,就不难发现问题。
假货的例子:
一幅是林风眠的《梨花鸟》(图125)。这幅画中的树枝在书写上犹豫、拖沓,没有林风眠笔下的迅捷快感。鸟的造型,尤其是头画,也与林画不同,笔墨轻佻。梨花画的很散,没有层次感。签名也生硬不流畅。这幅画是近年来的赝品。
第二幅是林风眠的《白衣女子》(图126)。这幅画在造型上模仿了冯勉的《白衣娘子》(图三),但笔法犹豫混乱,与林风眠泼辣欢快的笔法不符。颜色也用的很乱。林风眠等的水墨画色彩丰富,富于变化和对比。头发暗沉犹疑,脸上又脏又腻,画得很平,缺乏森林画中的雕刻立体感。应该是抄袭林风眠的《白衣女主图》(图三)。
第三幅是林风眠的《渔夫与鱼鹰》(图127)。这幅画是林风眠经常画的题材之一。芦苇画的墨淡而湿,笔法凌乱。因为伪造者没有亲眼见过林风眠画云,所以在绘画和笔墨上与林相差甚远,画出来的乌云是浑浊的。几只飞鸟随便画的。这幅画应该是近几年的赝品。
图126林风眠《白衣女子》
照片127渔夫和鱼鹰,林风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