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县的历史沿革
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燕燕在冀、燕都(京市区西南)设郡,属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涿县位于卓一,属杨光县。
西汉高帝第六年(公元前201),分南杨光郡、北巨鹿郡、衡山郡,置卓君郡。各县、县府均设在今涿州市区。卓县隶属于卓君县。
西汉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在全国设置十三个刺史部作为监区,涿县隶属卓君县,隶属幽州刺史部。
西汉初年五年(公元前44年),西乡侯国位于涿县西北(河北省涿州市东仙坡镇上坡村西),东汉初年撤销,并入涿县;在涿县东北设立阳乡侯国(在今义和乡长安村),东汉时撤销并入方城县。
钟平五年(公元188年),东汉灵帝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全国分为州、郡、县三级,涿县隶属幽州卓君。
三国魏、七年(公元226年),改名范阳县,仍在涿县。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幽州刺史府由嵇迁至涿县(金初又归嵇)。
西晋太史元年(265),司马隋封杨帆为王,定都涿县。范阳县改名为范阳县。后郭县元阳乡始建于1895年,属范·.
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香场县、方城县(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西南)撤地并县,并入涿县。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撤邱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并入涿县。
隋炀帝黄凯元年(公元581年),范阳县原位于涿县西部,属昌黎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
隋开帝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撤出属于幽州的卓县。
隋开帝五年(公元589年),据分析,原卓县东部的方城和李湘就在固安县境内。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名卓君(今属京),涿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卓君改名幽州,涿县属之。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濯县改名为范阳县。这一年到清末民初,卓县没有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使用。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沿革,可参考“范阳”和“涿州”两个词条。
民国二年(公元1913),境内废州称郡,涿州改名涿县,仍划归顺天府。
民国三年(公元1914),顺天府改称京兆特别行政区,涿县隶属其中。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北伐军攻陷北京后,涿县改为河北省。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卓县被侵华日军占领。65438年6月+065438年+10月,在该县成立伪卓仙办事处。抗日战争时期,在涿县农村先后建立了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国民政府在涿县设立河北省第六督察区。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5438+0年6月,濯县西铁路地区和涞水山外平原地区组成濯县(人民民主政权)。该机构设在涞水县龙安村,隶属察哈尔省(人民民主政权)平西区委员会。5438年6月+10月,主要在涿县鲁东地区组建了涿梁湾联合县(人民民主政权),办事处设在宛平县庞各庄。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65438年2月7日,涿县解放,鲁西来涿县机关迁至涿县城,鲁东涿梁湾县机关迁至刁窝(今涿州市刁窝乡)。
8月1949,11,鲁东东部的卓良湾县与鲁西西部的卓县合并,恢复了卓县的行政建制。涿县属于河北省保定地区。
1958 10 2、涿县、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市)、雄县、涞水县合并为卓达县,行署迁至高碑店(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原涿县县城城关镇更名为涿州镇。
1961 4月28日,雄县脱离卓县;65438年2月24日,涿县恢复原建制,县委、县人民委员会迁回涿州镇,更名为涿县城关镇。
1970年,保定地区更名为保定地区,涿县隶属于此。
1986年9月24日,撤销涿县,设立涿州市,隶属原涿县管辖,仍属河北省保定地区。
1999年,原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涿州隶属河北省保定市直至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