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中国没有成为宗教国家?
商代的宗教萌芽与周代的政治实用主义
恐怕很难说夏朝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文化贡献(其实夏朝有没有也很难说)。据我们所知,商朝建立了华夏文化的基本框架。与后来的中国人相比,商人对鬼神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所谓重视鬼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神的崇拜,二是对祖先的神化。一只神秘的鸟的命运催生了一笔生意,房子很大。《尚书》中,盘庚以祖宗之名,教训不服气的贵族。这种思想也是所谓尊天尊祖的思想渊源。可以说,在商代,已经形成了以民族神话为基础的宗教雏形和祖先崇拜。根据现在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人们崇拜他们称之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神。我们可以说,发展一个国家正式承认的,在民间有强大社会基础的民族宗教,问题不大。
但是周人的入侵打断了这个过程,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了。商周文化差异有哪些?这个恐怕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在王权思想、著述、尊天尊祖观念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但周人对商朝灭亡的教训印象深刻。当然,他们也需要神的恩典和祖先的祝福,但他们用实力推翻商朝的例子也让他们意识到人事的重要性。所以,在不否定天威的情况下,周人说:天以民为己,天听民。这种务实的政治观,在世界上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观念。这个概念的发起人是周公旦。在这种实用主义政治观念的影响下,礼乐刑法实际上取代了天帝的角色。所以西周的统治者也讲天意,但实际上并没有商人那么痴迷。但出于天意带来的政治理性的需要,天道观念一直保留下来。当然,这里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周人所信仰的民族神话与商朝的民族神话并不相同,这也使得周人无法也不愿意在商朝的宗教观念上继续下去。商人崇拜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皇帝,最终成为一个神学概念。
2.儒学的兴起和实用主义的继续发展
儒家,经现代考古学家考证,最早是礼仪场合主持活动的司仪,后来担任贵族教育家。所以,贵族学习的六艺最终成为儒家的圣经也就不足为奇了。周人把具体的政治运作和宗教观念分开的实用主义的一个结果,就是主管礼仪活动的儒家对宗教活动的运作不了解,也不熟悉。后来成为儒学开创者的孔子,远离鬼神,不谈怪力的困惑,也就不是什么令人费解的事情了。真相可能是孔子真的不懂这些东西。
其实春秋战国应该分开来看。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制度还没有完全崩溃。虽然每个人都希望维护封建制度,但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摧毁它。虽然周人所尊崇的天已越来越成为一种观念而非人格神,但民族宗教的体系仍得以维持。虽然实际上实用主义维护的是国家政权,但统治者还是要谈国事,是朝拜,是军事。战国时期就不一样了。在任何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都无法改变战局的情况下,周代的封建制度已经很难再走回头路,各派思想家的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墨家看似唯心,但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商鞅和尚同的兼爱互不侵犯思想可以说是非常现实的。虽然翟墨也说我们应该尊重天堂和鬼神,但其背后的实用主义动机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时代,儒家也抛弃了孔子温柔的面纱。虽然孟子声称他不想(这是必要的争论),他也亲自上阵,反对杨兴。他游说诸侯的语气也变成了关心诸侯本身(虽然表面上也讲仁义道德)。到了荀子的时候,虽然也是儒家,但荀子眼中的礼,本质上只是君王统治的手段之一,与法家显然相差不到三里。就这样,到了战国中后期,诸子中实用主义最强的法家逐渐占据并成为显学,最终随着秦国的统一成为中国的统治理论,这也标志着战国以来诸子中实用主义军备竞赛的高峰。
在这种环境下,中原这块土地上的宗教观念还能发展吗?这一时期宗教色彩最浓的恐怕是南方的楚国(崇拜朱荣)和商贾后裔建立的宋国,但对中原大概没有什么影响。毕竟在实用主义的情况下,拳头不够大,很少有人听演讲。